2013/05/17

對!殭屍哪有那麼帥的!! / Warm Bodies (2013)-(台譯:殭屍哪有那麼帥)觀後感

劇情簡介:
本片由Isaac Marion同名小說改編,中譯名《溫暖軀殼》
《殭屍哪有那麼帥》(又名:溫暖的屍體)被稱之為殭屍版的《暮光之城》,作者Issac Marion將自己的短篇故事“戀愛中的殭屍”的故事 進行拓展和擴寫,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做“R”的殭屍和一個他殺死的人類的女友之間的浪漫關係,這段關係引發了連鎖反應,不僅改變了他和他的殭屍夥伴,也改變了整個僵屍世界。

觀後感:
好萊塢已經拍過無數電影講述吸血鬼、狼人、鬼魂和巫師的愛情電影,相信不用我例舉你們都可以數出好幾支作品,那個啥啥帥哥美女加狼人的《暮光之城》,還有「oh~my love…」經典電影《第六感生死戀》,這次終於輪到殭屍來談戀愛了,可是怎麼能讓醜陋恐怖的殭屍變得性感可愛呢?幹!這怎麼都說不過去啊!

筆者我是先看過小說,再看電影,意外發現電影內容幾乎是與小說一模一樣打照,包括連台詞及電影中帥殭屍主角內心OS嘮叨自念,都和小說內寫的台詞差不了多少,但是小說文本比電影本身來的有趣些,畢竟電影欲透過90多分鐘的時間,來解釋整個事件來龍去脈,相信過於倉促而導致少了許多鋪陳和安排的設計,所以觀眾在看電影時,會顯得更像肥皂愛情劇,白話而膚淺,反而小說這部份,略勝一籌,雖然坦白說,沒寫的多麼深度和曲折,但是整個故事世界觀與時空轉變上,有明顯的安排,讀者可以輕易深入末日情懷的殭屍世界中,而文字有趣的是透過幾個事件與過程處理,可以清楚知道主角個性上的缺陷,還有殭屍因為活死人關係,失去語言能力,必須用力從內臟最深處擠出幾個單字,透過已經不靈活的舌頭和滿口血腥與腐爛肉體味道的口腔,說出簡單的對話,與女主角溝通的描述,顯得生動與有趣,這是電影缺少的樂趣,電影反而輕描淡寫,讓人有點失望。

電影基本上架構可以說是殭屍版「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模式,兩個不同身分的家族背景,陰錯陽差兩年輕人碰在一起,然後開始化學反應,談戀愛,每當故事進行甜蜜的同時,悲劇也慢慢降臨,電影主角本身是殭屍,女主角是正常人,但他老爸卻是反殭屍大隊的隊長,要剷除這些殭屍,這樣的反對與宿命掙扎,造成兩人的愛情可貴與得來不易,或許這樣灑狗血的劇本,千年不變,但就是好看,也吸引很多年輕男女喜歡,無所謂,但我比較糾集的不在愛情部分,而是這題材上的矛盾點,殭屍電影一直是我喜歡的類型,但這種愛情殭屍片,令我有點膽怯,成為四不像的殭屍電影,因為本片設計殭屍的思維邏輯及行為模式,完全和我們以往看的”嚴謹”的殭屍電影中模式有大大牴觸,例如殭屍可以自我思考與對談這件事,已經推翻了George A. Romero所奠定的殭屍模式,這對一個單純主義的殭屍迷來說,是很傷的一件事情。

後來發現是電影翻譯上出了一些出入,如果以嚴格來說「Zombie」,俗稱喪屍/殭屍。一詞來自巫毒教(亦有稱為伏都教)信仰。如果你瞭解一些電腦硬體相關知識和歷史,可能會知道3dfx公司著名的“Voodoo”系列顯卡。 Voodoo既是巫毒教的英文名稱。普遍觀點認為巫毒教起源於西非,現盛行于海地等地區。根據巫毒教信仰,「houngan」或「mambo」(可能是指巫毒教的巫師名稱或祭祀名稱)可以復活死者。復活之後,死者並不會擁有自主意識,並仍被舉行復活儀式的人操縱。如此復活的死者就叫殭屍。

1936年由 Victor Halperin 拍攝的《White Zombie》是最早的一部關於殭屍的電影,隨後,George A. Romero的“殭屍三部曲”將這一類型片推到一個新的高度。殭屍繼吸血鬼之後成為西方恐怖片的寵兒。而Corpse僅僅就是指屍體,這就是已經死去的人,跟上面zombie指可能是被巫術迷惑的人不一樣,zombie可能是活著的也可能是死去的,電影採用corpse很顯然是在說明,這就是一個死而復生的故事,這就是一個因愛覺醒,因愛複生的故事。

最後筆者我還是要抱怨一下,不管是電影是設定主角是殭屍還是死而復活的單純活死人,在那俊俏的外表,還是有身體上的體味,難道不會隨著死亡的一天過一天,腐爛或變形,光想像正常邏輯下,一天未埋葬的屍體,或是路邊的死老鼠臭味,已經讓人不感領教,更何況,電影中死亡多日的殭屍群,女主角卻還可以和殭屍男主角戀愛相擁抱甚至親吻,這太扯了!臉怎麼還是如此緊繃啊!不公平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