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本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Roger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傭桃姐之間所發生的一段溫暖人心的主僕情故事:鐘春桃(桃姐)自13歲就到梁家當傭人,轉眼60年過去,她已伺候了梁家老少五代人。後來,梁家人有的去世有的移了民,近十年間只剩下桃姐和梁家少爺羅傑(Roger)在一起生活。主僕兩人相處頗有默契但很少交流。後來有一天,桃姐突然中風,Roger把她送去老人院,由此展開了一段觸動人心的主僕情。
觀後感:
上週三八婦女節,在大陸,頭一次聽到三八婦女節,男生上班女生可放半天假,正當男生員工陷入低迷的上班氣氛時,意外插曲,公司執行長是男生來的,最後也斬金截鐵沒收了女性員工那半天架,但公司考量員工心情,於是與長期合作配合的電影院招待員工看電影,剛好當天上映電影就是應景的《桃姐》,記憶猶新,去年2011年台灣金馬獎頒獎典禮,《桃姐》勇奪下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大獎,一定不可小覷,可看性非常高,於是筆者我就報這興奮心情進入電影院。
第一次進大陸電影院看電影,有些陌生,也有些新鮮,環境大致上和我們想像中的電影院沒啥差別,但當我坐下時,電影開始上演,才發現最大差別還是在觀眾的基本素質上,隨著電影上演內容,些許觀者總是在底下大力碎嘴討論,聲音大到影響旁邊觀看者的心情,實在很讓人受不了,遇到這種觀眾真叫人掃興,加上電影院的素質也不好,電影快結束時,當credits緩緩出來時,筆者情緒還處在剛剛那感人一幕時,電影院既然將燈打開了,人們也一哄而散,這簡直太讓人失望的電影院態度,殘留下來的只剩整理環境的掃地阿姨和我乾瞪眼,螢幕上credits未結束與空蕩蕩廳院額外諷刺,我還是堅持將電影credits看完,相信很多人都沒有看credits的習慣,但基本上我的認知上,credits也是電影的一部分,它雖然沒有精采畫面,但他是這些人所辛苦的結晶,就算是一個打雜的小弟,當他名字出現在這credits上,你也不能否認它的辛勞,成就一部電影,是需要很多幕後人員花多少心血的產品,觀看這短短幾分鐘credits,就是對這些幕後人員敬上最高致意。(希望下次大家多ㄍㄥ一下這幾分鐘,別急著走。)
抱怨完不爽心情,回到電影本體來。
作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女主將,許鞍華依然是當下最為活躍的香港導演之一,且在八九十年代的以《投奔怒海》、《千言萬語》、《客途秋恨》等影片關注歷史與創傷後,近幾年轉向於描寫現實,如《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及這部《桃姐》,而更難得的是許鞍華還往往在這些作品裡以 很平實的語言來注入對於現實的悲憫與關懷。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桃姐從少女時代便開始在李家當傭人,前前後後數十年直至年華老去,而李家幾乎都已經移民海外,只有從事電影製片工作的少爺Roger還不時的回來香港,與桃姐過著情同母子的生活,但有一天桃姐突然中風,醒來後並希望到老人院生活,於是又引出了一段在老人院裡 的生老病死的故事……在《女人,四十》、《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天水圍的日與夜》後,許鞍華導演再次的將鏡頭聚焦于老人,並採取了一種更加靜止、旁觀的鏡頭語言的方式,描寫老人家們的生老病死說不上傳奇的故事,也由此折射出淡淡的關懷與悲憫,如那位因為身體緣故而選擇在老人院生活的中年女,她與老母親之間的情感故事通過喝湯及幾句臺詞便將母女之間的情深與無奈傳達出來,而桃姐對於秦沛扮演的老人家騙錢“救急”的行為,一句“由他去吧”儘管簡單但也夾揉著人性的關懷。
許多導演喜歡描寫吃飯的橋段,印象中台灣導演侯孝賢的電影,也有喜歡拍攝吃飯畫面,《悲情城市》中,電影的結尾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飯的畫面,大哥文雄死了,二哥一直失蹤,三哥文瘋了,文清(第四)被抓走了,但那個吃飯的鏡頭那麼安靜那麼祥和,特有的長鏡頭、絕美的電影音樂以及平淡敘事中娓娓道來的悲慨、深邃吸引了。許鞍華導演也是喜歡拍攝吃飯畫面的導演,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曾有數段吃飯的戲,加上鏡頭語言的配合而表現人物的內心變化;而到了《桃姐》,許鞍華導演依然穿插了幾段吃飯(包括吃飯場面及相關的臺詞兩種呈現方式)的戲,由此帶出了人物之間的情感——影片開場便是桃姐到菜市場買菜,短短幾個鏡頭將她的行為、小販的行為便表現出來,而她為Roger添飯、兩人之間的對話,又帶出了兩人的情同母子的主僕關係,這段戲也與後文劉德華扮演的Roger推著桃姐時桃姐的口齒不清的表達自己的吃的欲望,形成了對話;而桃姐一邊輕輕責怪Roger然後又第二天給他買回他想吃的那一幕,既為Roger與中學好友聚會那一段埋下伏筆,又帶出了以前時他的中學好友常會到他家吃桃姐做的菜;而Roger的母親在車子裡與桃姐之間的對於數十年前住院時桃姐的照顧,同樣也是“吃”……吃飯作為生活裡最基本的需求,在許鞍華的作品裡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天水圍的日與夜》如此,《桃姐》也是如此。
葉德嫻也演活了桃姐這個市井化的普通人。從開場時買菜的臺詞,到老人院時面對生死的從容,再到面對Roger、Roger的母親時的眼神 等,葉德嫻都很細膩的表達出了“桃姐”的豐富的內心情感,讓人心生憐憫甚至是共鳴。
劉德華,一個大家熟悉到不行的大明星,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從小看他的電影長大,電影中他形象總是帥氣十足,華仔本身巨大的商業價值上說,華仔以往的角色大多是正義的化身、抑或風流倜儻、聰明絕頂,抑或黑道大佬霸氣十足...,人氣叱吒整個亞洲地區,九十年代最經典穿著就是一身牛仔裝和白布鞋,加上鷹到不能再鷹的鷹鉤鼻,誰能不被他英姿給吸引,電影作品印象深刻就是《追夢人》(港譯:天若有情),騎著重型機車,白紗新娘環抱腰間,鼻血從鼻孔中徐徐滲出,滴在新娘子的手上,癡情模樣真叫人心碎,但這是年輕的劉德華,現在的華仔扮演的Roger的角色給了我們一個真真切切、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從最開始的不知所措、茫然四顧,到最後安安心心的陪桃姐最後一程,有著角色上很內斂的改變。
影片的細節部分果真屬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很多都是在習慣的匆忙中易於遺忘的,許導重拾了這些“人間俗事”,並令其如涓涓細流般潤入觀眾心田,並各取所需地留駐了動人的瞬間。如果看得夠仔細,會發現每一處鏡頭都仿佛浸著人物的心緒,每一個眼角眉梢側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這種細膩貼近總會牽動有生活經歷的觀眾的心,從而產生極大的共鳴,較為年輕的觀眾或許會在桃姐身上看到餵養過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人有生老病死,某天每個人都會躺在病床。此時可能會有一臉與病魔鬥爭後疲憊的面容,或者是大小便失禁自尊全無,無論健康時刻多麼成功多麼熠熠生輝的人都會有這一天,是的。想到此刻我沒有沮喪,我沒有怕老怕生病,因為我看到Roger握著桃姐的手,那一刹那比一萬個表白都美好。
《桃姐》的配樂只在關鍵的幾處出現,其他時間都是零背景聲音,而關於桃姐生活中的一些瑣碎,導演都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平實的向我們展示出來。
電影最後的鏡頭,Roger抬頭,單元房昏黃的燈光亮著,桃姐站在視窗張望,淺笑。
電影一開始,Roger也是抬頭看單元房燈光亮著,這個鏡頭觸動我很久。
但是此時桃姐已不在。
(該死的電影院燈已經亮起,原本醞釀在眼眶中的淚水,又害羞的躲了回去)
3 則留言:
葉德嫻的老年演技真是沒話說,影后拿得實至名歸;另外,我也覺得劉天王在本片中內斂寫實的表現讓人覺得很棒!
最後一幕把電影搞得有點靈異(?),但是這樣的結局卻是永恆的完美^^
被你一說,好像有點靈異味道!!當初我還認為有種"子愈養,而親不待"的感傷。
哈哈
恭賀桃姐有在2012香港金像獎大收穫。
叶德娴夺最佳女主角奖。
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
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
最佳编剧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