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1

Survival of the Dead (2009)-(台譯:活死人之島)觀後感

劇情簡介:
平靜的田園小島卻遭僵屍病毒肆虐,尚未被傳染的島上居民們分為兩派,一派主張以武力解決這群嗜血僵屍,另一派則是認為這些變成僵屍的家人只是生病了,等到解藥出現就能拯救所有人,而現在能作的就是一邊想辦法讓僵屍繼續「活著」一邊等待...。持相反意見的兩派人馬無法達成共識,反而起了內鬨,一場比僵屍大戰更血腥的戰爭就此展開!

觀後感:
讓筆者很訝異,年過60的僵屍老爺喬治羅密歐(George A. Romero),過千禧年後,不斷推出新作,姑且先不論作品優劣之分,充沛創作爆發力實在讓人敬佩和激賞。2010最新力作《活死人之島》(Survival of the Dead)是繼《活屍禁區》(Land of the Dead)及《活屍日記》(Diary of the Dead)之後的最新作品。

僵屍電影系列始祖級大師喬治羅密歐(George A. Romero),第一部跨世紀舉足輕重的經典作品《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創作於1968,一個冷戰時間的作品,充滿政治意味濃厚的僵屍電影,透過電影探討種族階級和人性善惡,從此也奠定僵屍大師未來創作的根據,有趣的電影中《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原名Night of The Flesh Eater,Flesh eater是食人肉者的意思。這表示原先的構想並不是要創造所謂的僵屍形象,而在Romero的電影中,也極少用到Zombie這個字眼來稱呼僵屍,而是歐洲國家(義大利)大量隨拍起僵屍電影,才將Zombie這名詞發揚光大。而在此作品依舊不稱活死人為Zombie,反而稱Dead-Head,更讓George A. Romero的作品獨特有趣。

Trilogy of the Dead
George A. Romero最經典作品無庸置疑為僵屍三部曲Trilogy of the Dead
-《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 探討冷戰期間探討人性陰暗面,整部片充滿末世意識,引發「若世界變得瘋狂,我們應如何自處?」的思考,有許多奠定僵屍電影的基本原則(被僵屍咬後便會傳染變成僵屍)。《活死人黎明/生人勿近》(Dawn of the Dead)(1978)反諷資本主義嘲笑人類無止境地追求物質,與僵屍無止境地吃人無異,都是沒有靈魂的軀殼。《活死人之日》(Day of the Dead)(1985),諷刺極權統治,且肯定女權意識的抬頭。這系列作品幾乎成為Zombie Film的基本發展史,Zombie在電影中,基本上都只是襯托人性劣根性的投射,他們只不過區區無意識的活屍體,反倒影響人類本身的生存最大因素還是人類本身。

最新作品,《活死人之島》設定為平靜的田園小島卻遭僵屍病毒肆虐,尚未被傳染的島上居民們分為兩派,一派主張以武力解決這群嗜血殭屍,另一派則是認為這些變成僵屍的家人只是生病了,等到解藥出現就能拯救所有人,而現在能作的就是一邊想辦法讓僵屍繼續「活著」一邊等待...。持 相反意見的兩派人馬無法達成共識,反而起了內鬨,一場比殭屍大戰更血腥的戰爭就此展開!

此作品儼然是前作《活屍日記》(Diary of the Dead)的分枝故事,和上一部《活屍日記》一樣,《活死人之島》的世界在George A. Romero的僵屍發展史中已經是屬於被僵屍佔領的世界,剩下少數人苟延殘喘。僵屍有所進化,保留了更多的殘存意識。比如生前是郵遞員的僵屍依然徘徊在郵筒前投遞郵件,生前是農夫的依然在田間“幹活”,更搞笑的是生前愛騎馬的依然騎著馬在島上旁若無人地飛奔,僵屍們變得史無前例的聰明,這都是George A. Romero的創意。

這次電影別有前幾部作品賣弄高科技,如《活屍日記》(Diary of the Dead)就大量描寫年輕人使用數位攝影機上傳網路,網路視訊,社群玩站等各種新玩意,George A. Romero都有如老頑童興致高昂穿插在電影中,卻得到反效果,而本次可以完完全全走回最道味的Romero式僵屍電影風格,場景設定在偏遠小島,所利用的武器和裝扮,明顯充滿六零年代,左輪手槍、來福槍、木棍、榔頭,各項設計充滿濃濃懷舊氣息,彷彿George A. Romero 像自己作品對話。

而且更絕得是本片中竟然有人秉承著科學探索的精神提出了改造僵屍的偉大構想,即試圖改變僵屍的 “飲食習慣”,以便讓他們變成可以豢養的動物從而不再具有攻擊性,這和人類馴化野獸變為家畜的歷史是何其相似。

而且影片最後一幕可謂意味深長,在一輪明月之下,兩位生前就爭鬥不休的僵屍各自舉著空槍對射,那意境儼然是:月圓之夜,兩屍對決,高手相爭,誰是英雄?莫非僵屍世界要出牛仔了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