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30

Bad Boy Bubby(1994)-(台譯:壞小子巴比)觀後感

劇情簡介:
35歲的Bubby從來沒有出過自己家那個髒亂低矮的小公寓,只認識他自己,家裏的一隻貓,和他那淫威濫施的母親。他不僅要忍受母親的打罵,還要和母親做愛。但是,因這個環境而呆呆傻傻的Bubby卻有著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任何人的天賦。一天,一個突然出現的酒氣沖天的老頭自稱是他的父親,把他趕出門。憤怒的巴比Bubby悶死了父母,走出了家門。Bubby在這個陌生的世界裏模仿著自己看到的一切。鬧出了不少笑話,也受到不少挫折。一個意外的機會他穿上父親的牧師服裝,走上舞臺開始模仿他所聽到的各種聲音,竟然一炮走紅,受到衆多歌迷的追捧。而他也發現自己有著可以與腦麻痹患者溝通的神奇能力。最終, Bubby也遇到了自己的真愛。

觀後感:
這是一部很真實的電影,甚至真實到讓人不敢領教的殘酷。

電影一開始,骯髒混亂不堪的小空間,濃烈的發黴潮濕氣味,衝鼻而來的刺激,不舒服感強烈,接下來畫面佈滿著一個頭髮微禿卻有個炯炯有神雙眼的中年臉龐,臉上的皺紋似乎記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過去,另外一個胖女人粗魯的對待著他,用言語怒罵他,甚至虐打著他,從交談中得知那位中年男子叫Bubby,而那位肥胖婦女則是他母親。這個空間只有他們兩人,更準確說應該是只有Bubby一個人,白天母親會欺騙Bubby外面世界充滿毒氣,只要出去便會中毒的謊言,而她便偽裝帶著防毒面具出門,其實那防毒面具根本沒什麼作用,留下老Bubby一個人在這個空間中,35年沒出過家門的他,母親和上帝是唯一個信仰和知識來源,母親白天扮演著嚴母打理他的生活起居,煮飯、甚至幫他洗澡,而到了晚上,母親卻變成潑捍與淫蕩,侵蝕他的肉體,咀嚼他的靈魂,透過Bubby無知的眼神,一種渾沌而複雜的茫然,更理所當然的接受所有一切,因為他認為這就是世界。

可憐的Bubby,一次意外的將一隻貓咪用保鮮膜綑綁窒息,看到安靜不動的貓咪,對死亡這件事根本沒有概念,只單純認為可以讓物體安靜,然而卻也瘋狂的將自己母親致死。Bubby有著極強的模仿能力,Bubby35年的封閉生活,使其單純得像一面鏡子,任何事物在他身上都會被完美的複製和映照,不過這種真實的還原才是可怕的,些許荒誕的劇情卻是我們真實生活的世界。Bubby把過去的種種遭遇都在舞臺表演上展示出來,瘋狂的,病態的,痛苦的,憤怒的,卻出奇的受到歡迎,他成了搖滾明星。

整個電影的影調明顯清晰:陰暗幽深的夜晚,慘亮中性的白天,霓虹曖昧的夜城市。色調的轉換配合著人物內心的起伏,自然而不造作,刻意又不僵硬。當受傷的Bubby蓬頭垢面地坐在小屋的地上,背靠著灰暗的佈滿汙漬的牆,幾點不規則的像是那種邊緣的光線透過一些雜亂的縫隙而形成的光斑,隨意灑在屋裏,牆體,身上,無力而又略顯汙濁。這光線不僅不溫暖,還更散發著孤獨和悲涼。

電影Bubby,喜愛肥胖大胸部的女孩,甚至對美的定義,完全來自於母愛,後來生活中闖進一個宣稱是自己父親的男子,原本透過卑劣身體才能得到母親餘溫的Bubby,而頓時間他的唯一依賴被駁取,更失去了愛,讓他更不知所措,唯一方式就是讓他們「安靜」。對父母一方的強烈妒忌反映能夠産生足夠的破壞力。這種破壞力能産生恐懼,並因此對人格的形成和人際關係産生永久性的困擾和影響。孩早期的性追求物件是其母親,他總想佔據父親的位置,與自己的父親爭奪母親的愛情,也就是戀母情結。

許多人無法接受的病態畫面,不斷在電影中出現,瘋狂而又深刻,導演Rolf de Heer把他的鏡頭直接指向了社會:善於模仿而又誠實的Bubby就像一個鏡子一樣,照出了世間的萬象,在他無知的種種可笑中,隱藏著奇特的莊嚴與悲哀。世間情態種種掩飾的面紗在他的模仿下,盡如掀裙子般被掀去,只餘下雜亂而又可歎的本質。男主角扮演者Nicholas Hope在本片中表現出了驚人的表演潛力,Bubby的純真無知而又令人憐惜的性格讓他演繹得淋漓盡致。



(喜歡標題用保鮮膜捆住的效果,看過電影便清楚這巧妙構思)

2009/04/28

Sleeper(1973)-(台譯:傻瓜大鬧科學城)觀後感

劇情簡介:
麥爾斯(Woody Allen)在陰錯陽差之下被冷凍保存,兩百年後當他一覺醒來時,發現未來世界並不怎麼美好,女的冷感、男的無能,還被一個「鼻子」獨裁統治;秘密警察要追捕他,反政府組織想吸收他,此時麥爾斯愛上了不太聰明的詩人露娜(Diane Keaton),當麥爾斯遭逮捕後,露娜為了救援他,竟成了反政府組織的領導人…。

觀後感:
Woody Allen是個愛嘮叨、擅長抱怨、多愁善感、喜歡自嘲又常常憤憤不平的美國知識份子。喜歡Woody Allen原因很簡單,因爲他搞笑,早年他就以顛覆和嘲弄好萊塢惡俗的類型電影爲己任,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總是都蠢得要命,故事也是荒誕得離譜,而這些愚蠢的角色卻都由自己扮演,自娛娛人心態,玩的很開心,我們也看的很開心。

本片算是一部典型反烏拖邦電影,電影背景設定在一個完全機械化的未來城市,電子城市的非人性化、極權政府、後世界末日、複製人技術、社會混亂和普遍的城市暴力是諸多反烏托邦電影的共同主題,Woody Allen巧妙將嚴肅的議題匯入自己獨特的搞笑風格,讓電影呈現鮮明而又不失省思空間的肥皂劇。電影中點出未來技術取代人類原始能力,雖然換來便利性的生活品質享受,但也使人類過渡依賴科技,破壞自然法則,連「性」都交由機器代勞,電影中出現一部叫「高潮機」的裝置,只要人進入機器即刻享受欲生欲死,慾火焚身的享受,偏偏Woody Allen還是堅持想進行「古老式」性愛,畢竟他來自於現代。

Woody Allen很聰明,寫了一個現代人被冷凍保存,到未來醒來的劇本,前面所提到的,Woody Allen是個愛嘮叨、擅長抱怨,甚至對政治、音樂、時事、藝術、文學都很獨特見解,恰好劇本需求,讓主角在特殊的環境作爲大背景,他可以在未來世界大肆批判過去(二十世紀)的事物,政治人物的批判,史達林、蔣介石、甚至尼克森總統都不放過,(嘲諷的水門事件,說他離開辦公室的時候警衛都要查一下有沒有東西失竊),有段說到S . Fitzgerald費茲傑羅的小故事,身處西元兩千一百多年的他被問及費茲傑羅是怎麼樣的一個作家,他回答,他不錯,大學女生都很愛他,後來又加一句,所以大學女孩都是花癡。

電影除了聽Woody Allen說一些雙關語黃料笑話,如: My brain! It's my second favorite organ!,另外電影中的場景設計和服裝設計都有不錯的表現,許多建築和電子用品都充滿濃濃未來主義(Futurism),光感金屬材質、誇張剪裁闊型、太空宇宙概念等等工業創新及懷舊復古的結合被改造得冷靜而高調,可看出未來主義激情與烏托邦夢想共同演繹著我們對未來的憧憬和生活態度。

觀看本片會明顯發現Woody在許多笑料上的處理,除了自己尖酸刻薄的精闢言論高談外,更彷彿向默劇時代Buster Keaton、Charlie Chaplin等動作派搞笑演員致敬,Woody則延續了傳統,每每在搞笑與混亂打鬥的場景加上俏皮的音樂來過場,誇張逗趣的肢體演出,搭配輕快爵士樂,刻意加快影片的速度,造成仿默片的視覺效果。

Woody Allen的影片總是將大量的資訊暗藏其中,導致片子看起來絮絮叨叨,無意識的、自言自語式的對白隱藏著導演的大智慧,幽默中含著辛酸,含笑帶淚的喜劇風格讓他被認爲是卓別林之後唯一的,也是最出色的喜劇大師。然而Woody Allen卻始終認爲自己的人生是“悲慘的”、“不幸的”,電影中透射著他的人生,對於不幸遭遇以及對大時代的嘲諷,這個乾瘦的小老頭從來沒有停止過讓上帝發笑的思考,只不過他的思考之中也包含了對上帝的,對命運的嘲諷,我只能說他是一個勇敢反抗極權社會的滑稽鬥士。




2009/04/27

初纏戀後的二人世界(First Love the Litter on the Breeze)(1997)-觀後感

劇情簡介:
某年,王家衛說他不想做導演了,他說每次拍完一部片子都會極度空虛,然後他說,葛民輝,你來拍一部片子我來做監製吧!

於是…………
葛民輝夫子自道的"初纏"用廣播小說的架構表現他對初戀的茫茫然感受,分別透過金城武飾演垃圾佬和李維維飾演的半夜夢遊女,巧妙的相遇相戀,而產生怪異的戀愛經驗。“戀後”則由葛民輝、莫文蔚飾演原本結婚的戀人,後來不知原因分手後,多年後相遇,葛民輝則成為一個雜貨店老闆,莫文蔚則是每天來光顧喝可樂,葛民輝擔心莫文蔚心懷恨意,而兩人間開始出現莫名的化學變化…

觀後感:
葛民輝的電影處女作,王家衛監製,杜可風攝影,澤東電影出品。

電影主要故事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初纏”和“戀後” 。很明顯這兩個故事圍繞著城市間的某部分現代人的孤寂情緒,而葛民輝更添加了的某部分自己戀愛經驗。

所謂的“初纏”,大概是初戀的糾纏吧。說的是一個夢遊症的女孩子每天晚上都會和一個神經兮兮的垃圾佬見面。爲了知道自己晚上都幹了些什麽,女孩在身上綁了個DV,第二天再看。當然,她看到了垃圾佬。並且理所當然地愛上了他。金城武就是那個垃圾佬,傻傻的,也很帥。然後,在他自顧自地把喜帖、喜糖和一個布偶放到我面前要我和她結婚的時候,義無反顧地奔過去嫁給他。當然夢遊的女孩也去了,可是卻找錯了地方。

然後在第二天的早上,兩個人都在各自的地方,悵然若失。好像葛民輝要說的是,初戀的記憶,大抵都是如此。迷迷糊糊不清不楚,夢幻浪漫卻總是要失去的。

“初纏”之後便來了“戀後”的故事。“戀後”,愛戀之後吧。在這個故事裏,葛民輝是一個在十年前抛下訂婚女友遠走它方的男人,原因爲何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他現在已經結了婚,生了子,開了一家小小的雜貨鋪。而要命的是,十年前的女友居然出現在他的店門口,還看到本屬於她的戒指現在已經戴在他老婆的手上。

他開始臆想她是冷酷的女殺手,回來找他尋仇。他時刻提防著她,注意她的行動,恐懼,害怕,甚至兩次假裝強盜把老婆打得鼻青臉腫,爲了搶回戒指還給她以求活命。可最後她什麽也沒說,又把戒指放到了他的面前,轉身離去。於是,他說了十年來一直沒有說出口的話。他說,對不起。

看完本片,讓筆者我又愛又恨,先說喜歡部分,喜歡電影的新潮大膽及前衛性,刻意使用繽紛淩亂的構圖和漫畫化的人物塑造,充滿拼貼主義色彩,當然本片的監製正是王家衛,攝影指導正是杜可風,因此作品的精神風貌還是一脈相承的,很王家衛啊!但令我不是那麼滿意的部分就是導演葛民輝身上,“神經病大導演”葛民輝的一些零碎地情節與16釐米片攝片段的集合,廢話連篇,胡說八道的功力,神經質得讓人啞然,當然,也是噱頭十足。比如說,那些小標題:“小鋼炮與AV女優”,“五號公車上的骨醫館”,還有“AV大久保”之類的。都是些有頭無尾,或是無頭無尾的片斷,感覺奇妙,但讓人頓時覺得惡搞成分大過創作本身訴求,但這些如意識流般的短片,本質上這也是影片衆多故事中的一部分,同時,這也是導演挑韌你的情緒的其中一個手段。但不能否認電影配樂的獨特品味,原本就是樂團軟硬天師「軟天師」葛民輝,電影中加了許多碎拍的電子節奏,和自己癲狂的RAP,時而來個漂亮的搖滾配樂,很符合他個人特色,神經兮兮。

電影中有太多王家衛的電影色彩,類似《重慶森林》中的呢喃似台詞,童趣可愛,但從葛導嘴巴說出,又變另一個樣貌,如:「有人跟我講過,談戀愛就好像削蘋果,當你削完一個蘋果之後,這蘋果很快就會爛掉,變黃了,變黴了,生蟲了,出水了,變成另一樣東西,完全不再像蘋果,大家都猜不到的。所以我嘗試削啤梨、削西瓜、削鳳梨、削桔子、削榴蓮、削香蕉、削豬扒、削鄭明明、削山雞、削水喉管、削手榴彈、什麽都削一下,削掉它們的皮,看看會變成如何……」。

搖擺鏡頭,可說是王家衛和杜可風的招牌風格,葛導延續王導電影視覺風格,劇中讓金城武拿起DV,搖晃捕捉身邊的小事物,對一隻眼睛、一隻腳趾的特寫,自我掃描式的拍攝,更讓夢遊女孩在身上綁了個DV,第二天再看昨夜夢遊時所拍的香港夜景和人事物,視覺風格顯明獨特,色彩斑爛,魚眼鏡頭、華麗畫面無法忘懷。繽紛淩亂的構圖,更是電影極為看頭的部分,復古色彩濃烈的壁紙牆壁、昏黃迷幻燈光、瓶瓶罐罐飲料成列的雜貨店、滿屋子充斥偷來的交通指示標誌,這是一個瘋狂而又觸碰到心底細小情感的電影。

片尾,葛民輝直視鏡頭:“一切都有結束,只有一件事,你永遠都不知道它何時來臨、何時終止。它總有再次來臨的時候,永無休止”——他的臉上,涕淚雙流。




2009/04/26

The Cake Eaters(2007)-(台譯:吃蛋糕的人)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一個奇異的農家小鎮裏,住著Kimbrough一家人,Easy是一家之主,也是個肉商,正在爲不久前因爲癌症過世的老婆傷心著,不過他卻仍心繫多年來的地下情人...。

Beagle是他的小兒子,一直照顧著生病的母親,白天則在學校餐廳工作,這樣的生活讓他只能將滿腹熱情經由街頭塗鴉發泄。Easy的大兒子Guy長年累月不在家,到紐約追尋搖滾夢,直到聽到母親的死訊才返家,卻也來不及參加喪禮。

Beagle非常喜歡一個患有佛利特萊氏病的女孩Georgia,而Georgia也一直希望趁著還有機會的時候能體會愛情的滋味;而此時他們發現Georgia的古怪奶奶竟然是老爸長久以來的外遇物件,Guy更發現他的高中情人Stephanie早就走過情傷,也結婚生子了...。

這兩家人該如何面對各自的悲傷重新開始呢?

觀後感:
吃蛋糕的人,從字面上猜測,似乎想表達是一個簡單的幸福感,的確,在很多時刻,幸福不是來自事物的龐大或是物質的多寡來決定,決定來自於環境,尋尋覓覓得不到的溫情最爲珍貴,一如繁花;泥土是孕育和流淌溫情的小鎮,極簡、純樸的農家小鎮。電影選擇把關注的目光放到遠離城市的村莊,木質閣樓、小酒吧和二手舊貨市場都預示著電影與潮流、時尚或高科技無關,只在意凡人的情感。

電影節奏緩慢,畫面彷彿靜止的鄉間照片,獨立電影總是站在生活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永遠沒有誇張與浮華,導演透過寫實主義支撐的鏡頭,深刻捕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激烈,這是電影一直想表達的主題,不管是父子間的互動、舊情人間得互動、曖昧的互動、甚至私情的互動,三段感情,兩個家庭,愛總是讓我們彼此緊緊擁抱。那些來往於小酒館和肉鋪的顧客們,那些活躍在跳蚤市場的商販們,那些有聯繫但卻不認識彼此的人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故事,每個人都爲了生存與生活而忙忙碌碌。

電影中飾演Georgia的女孩Kristen Stewart,她有一股獨特的氣質,削瘦的臉龐,蒼白的膚色,稱不上大美女,但眉眼露出誘人病態的美感,讓我極為眼熟,但一直想不起她的其他演出作品,後來查了資料才得知她就是當初與Jodie Foster飾演《Panic Room》(2002)裡頭那個小女孩;本片中有特徵明顯,母親的裸體模特、奇特病症的患者、扭曲的肢體和俐落的短髮,更將佛利特萊氏病(進食困難、行動不便、說話不清楚)的特徵詮釋的淋漓盡致,可見為了扮演此角色,作足了事前的功課。

Georgia,一直被母親保護著,說是保護,到不如說是過度的束縛,也正是這份保護讓她更想瞭解外面的世界。自從認識了Beagle這個男孩,她內心渴望已久的戀愛在內心萌動,內心的蝴蝶準備展翅高飛。身體殘疾,可是小丫頭精神十足,突然剪掉以留許久的長髮,穿起漂亮衣服,一心一意想要將身體獻給心愛的人,青春期的年紀想要體會愛情的滋味實在太正常了,只不過身體的贏弱讓人懷疑她是否能承受愛情的重量?

故事的結局沒有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Georgia和Beagle是否會有未來?對我而言,似乎那不是那麼重要,而就像片名《The Cake Eaters》,雖然吃蛋糕當下是幸福的,但是吃完蛋糕又必須回到現實,這是殘酷的命運,但畢竟你終究還是有品嘗到蛋糕的滋味,這樣的結果足夠感到欣慰。有些事情,你不會後悔,因爲它讓你明白很多事情,讓你看清楚這個世界的樣子,然而現實並不讓人沮喪。你只是知道規則了,不會那麽感情用事了,也許聽上去少了很多浪漫成分,但你確實學會了更好地掌控自己,掌控生活。

總而言之,把握當下,知足常樂吧~


2009/04/25

渺渺(Miao Miao)(2008)-觀後感

劇情簡介:
戴詩渺是從日本來臺灣讀書的交換生,被熱情活潑的小璦感染,成爲好友。渺渺爲奶奶尋找初戀時的蛋糕店,卻發現它已經成爲一家二手的CD店,CD店的老闆是一個年輕男子,永遠戴著耳機,不與人交流。渺渺不知不覺被他吸引,大大咧咧的小璦出盡鬼主意幫渺渺問到他的名字以及手機號。這個名叫陳飛的男子過去是個謎,渺渺決心踏進他的世界,小璦忽然感到失落。當陳飛的故事浮出水面時,兩個女生都各自經歷了失戀般的痛楚。愛一個人,卻無法說出口,那難以言喻的心情在青春時期留下痕迹,當小璦18歲生日來臨,大家去海灘慶祝,雖然心是這樣痛,但未來還有好多值得期待。

觀後感:
年紀漸漸大了,遇到老朋友或是老同學,總愛聊聊那段青澀青春期的故事,但回憶自己的青春期,竟然無處可懷念,於是總覺得惆悵。每個人,遇到每個人都是一種的開始,就像是另一篇故事的開端,而這電影說著是場青春期的情事。努力回想起自己制服時期的情事,是記憶被壓縮,還是根本從來沒發生過,只能說情事太過《渺渺》渺小遙遠,所以只能遺忘。努力回想,終於看見一些模糊的臉龐,還有笑容。

臺灣的愛情電影總有著鮮明的地區烙印,細節細膩而不做作,感情充沛而多元,像一場小雨,淅瀝淅瀝的,能濕潤那些因風化乾裂而幾欲老去的心。電影給人清清淡淡的簡單乾淨,乾淨的背景、藍藍的畫面、純純的愛、純純的等待,製作的細膩深深的植入我的心底,伴隨著陳綺真所唱的「旅行的意義」靜靜的淡淡的愛戀的聲音讓我的心和著小璦一起在波動著,又爲渺渺心疼著...

長頭髮,碎劉海,淺藍色的校服襯衫。
捷運站,二手CD店,學校的烘焙教室。
你牽著我的溫暖的手,你為他流露的緊張的神情。
笑聲,音樂聲,我喜歡你的心跳的聲音。

片中故事糾結在兩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和一個安靜不說話的男店員,是一個記憶裏沈淪的男人,異性的、同性的,過去的、現在的,盤紮交錯的情感,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是曖昧。青春洋溢在素臉上,她們跳躍著,聽音樂,做蛋糕,爲喜歡的男生心動,又或傷心。

戴詩渺,來自於日本的交換留學生,由有小桂綸鎂之稱的柯佳嬿飾演,給人忽遠忽近的冰冷感,安靜氣質卻內心帶些叛逆,為了二手CD店老闆翹課,但不是盲目的瘋狂,卻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乍看調皮的將架上CD光碟亂放,當老闆發現時,才赫然發現別有用意,巧妙透過專輯名稱,直接又間接的將內心表白訴說,濃濃的情感淡淡的處理,渺渺的告白藏在散落的CD中:『寂寞,不寂寞,我要我們在一起,青春的秘密,就是旅行的意義。』

小璦,恰好與渺渺個性完全不同,活潑外性,大大辣辣個性更是真實自然,是個很容易開心的女孩,她認爲吃甜點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但她卻老是做出失敗的蛋糕。在那看似健康陽光的外表下,卻有個缺殘破裂的家庭,從小失去母親,而又撞見自己父親偷情,導致小璦內心產生極大的沒安全感,甚至對男生產生極大的不信任,她要的不多,很簡單就是一個安全感。從第一次看到渺渺沈靜秀氣,有一身好手藝,能做出好吃又美觀的蛋糕,帶給小璦很大的驚喜和依賴感,畢竟她一直做不出什麼好吃蛋糕。於是,她從一開始對渺渺感到好奇,到漸漸喜歡上渺渺細膩的特質,這個夏天有了與衆不同的滋味:有蛋糕的甜蜜,也有她從來不曾嘗過的苦與澀,這一切都從渺渺開始。

原本很期待范植偉的演出表現,畢竟,范植偉是筆者國內算是欣賞新生代演員之一,可惜卻失望了,看不到該有的深度演出,更被電影角色侷限自己的演出空間,尤其,至於由范植偉所扮演的二手CD店老闆陳飛與小貝之間故事,刻意及又過於矯情,很容易就讓人覺得黏膩感,就像片中陳飛與小貝一起創作的「Get Together」歌曲名稱直接,不帶些修飾,給人容易聯想劇情後續,尤其聽到小貝大聲質問陳飛:“你到底愛不愛我?”。

很欣慰小璦最後說出秘密用的是喜歡不是愛。其實我感覺小璦對渺渺的愛還是友情多點吧,至於她的吃醋很簡單,好友被人分享了,自己在好友心目中的地位下降了,自然不開心。沒有到達戀人那一步,雖然她的動作多少有點曖昧,雖然我第一眼就從她的眼神中感受到了整部片透露的禁忌之愛的影子。

電影的運鏡很美,頗有岩井俊二的詩意風格,拍攝的場景也很有味道:陳舊的二手CD店,透著暈黃的光影,散發出懷舊頹廢之感;日式平房外,撐傘走在雨中的渺渺,眼中的淚全化成了雨水。最喜歡本片畫面為天臺上那個天空,小璦站起身來略帶吃醋的語氣:“才兩張喔”。那個天空好美,不是淡淡的粉藍,是略帶青的純凈,有種暴風雨即將到來的狂妄。喜歡片尾的天空,單純的粉藍,卡通的字母。

雖然電影落俗套的還是與同性之愛沾邊,讓我想起了當年的《盛夏光年》《藍色大門》,類似的題材,同樣的情感,一樣動人,我只能說,我要爲所有有愛的人祝福,願你們都能和喜歡的人在一起,關乎情感,無關性別,我們只需要一種訴求,那就是我喜歡你,我要和你在一起。



2009/04/07

The Honeymoon Killers(1970)-(台譯:蜜月殺手)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故事來自於四十年代美國街談巷議的一則新聞:一個女護士愛上了情場騙子,決絕地抛棄了自己的親人跟著她的“拉丁情人”浪迹天涯,一邊扮成一對兄妹,專向有錢而寂寞的女人行騙再行兇,一樁樁血案將他們的命運緊緊地系在一起,直到他們在接連地殺了幾個女人和孩子後,兩個人都精神崩潰,最後向警方自首。

觀後感:
電影屬於美國Film Noir,以犯罪黑色題材為骨架,上面卻舖著油膩不堪的愛情故事,故事和鏡頭的安排設計,獨特顯明,尤其鏡頭運鏡方式,經常性的大特寫臉部被害人臉部驚恐表情,下一秒卻是殘酷的虐殺,給觀者有直接著衝擊性和壓迫性,與傳統犯罪電影有明顯的不同,導致電影帶有濃濃的B級片的味道;尤其男女主角搭配,一個風流帥氣的拉丁帥哥,與一個個性惡劣外型肥胖的女護士,從開始的虛情假意到最後兩人卻真心實意地相愛的故事。影片以一種簡單直接的黑白色調刻畫了兩人的相愛過程,寫實的鏡頭風格卻十分具有衝擊力。兩個孤獨的人所遇到的情感的衝擊是尖刻而熱烈的。影片一直在講述兩個人不停犯罪的過程,但支撐影片情緒推進的動力卻完全來自兩個人感情關係的變化。這樣一種黑色的情感衝擊無疑是更爲令人震動的。影片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出現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新好萊塢”應該是相對於以前的好萊塢電影而言的,以前的好萊塢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模式,從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好萊塢電影因爲遭受製片公司放棄發行,加上當時電視機的迅速發展等,曾經走向衰落,但消沈的好萊塢電影,於60年代中後期又開始逐漸振興,以一種叛逆的姿態現身影壇,對傳統類型影片進行抗逆,終於導致了《蜜月殺手》一片的誕生,其實就是打破傳統類型影片的模式,然後對各種傳統類型隨心所欲地挑選,然後用新的配方重新加以組織、合成,這部影片充斥著社會暴力,形象也是反抗現行社會規則與觀念的叛逆者,以反對暴力爲主題,以前的好萊塢影片被約束,沒有血腥暴力的鏡頭,60年代後期,隨著社會的開放,血腥暴力的鏡頭紛紛在銀幕上出現,《蜜月殺手》赤裸裸地拍攝開槍打死人的場面,開創了好萊塢電影對暴力的新的表現形式。

電影結局也充滿諷刺的表現,女主角最後因為精神崩潰,向警方自首,自己的另一半卻逍遙法外,留下自己在監獄等待法律的審判,曾經甜蜜似漆的感情頓時不見了,愛情似乎只是短暫的迷藥,當她清醒時,人事以非,事與願違,沒有道理的命運安排。總體來說,片子是一種用死本能反擊冷酷社會的表現,充斥著破壞與攻擊的欲望。愛本能的滿足並像理論上描繪得那樣可以平衡裏比多的狀態,而是服務於死本能本身,催生了這對“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夫妻”。

愛不用刻意安排,憑感覺去親吻擁抱就會很愉快。兩個精神狀態相似的人,順理成章地相愛了。當時都年少天真,加上大範圍時代性的空虛和空洞,他們的生活裏自然沒有太多複雜的內容:除了殺人,就是愛情。

如果一個人,他生命的全部目的和意義就是侍奉愛情,愛上癮就不浪漫了,而是危險。就好像嗎啡止痛,注射過量,就要命了。愛從來不是一個輕鬆的字,嗎啡的劑量尚可測量,愛情的溫度卻不能控制。因此愛上誰,怎樣愛,這愛究竟是熨心暖胃還是累及家身,全在命運。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懶得想,全交給命運,潛臺詞就是此方程無解。



2009/04/06

親密(Claustrophobia)(2009)-觀後感

劇情簡介:
發生在辦公室含蓄微妙的愛情,狹窄桌縫讓員工之間變得親密。OL尋尋覓覓,陷於已婚老闆甜蜜又苦澀的情感空間。簡單五個角色,呈現男女錯綜複雜的感情瓜葛。

觀後感:
《親密》,實爲曖昧,英文名Claustrophobia,幽閉恐懼症。表現了我們渴望親密,害怕親密,又恐懼一個人的感覺。

看完電影,試問自己,兩人之間怎樣狀態稱的上「親密」,結婚、生子、性愛、擁抱、接吻,或許這都是因人而異的界定,或許不用身體接觸,只要簡簡單單的眼神交流也能傳達到「親密」。電影名稱《親密》,其實不親密,卻帶有更多的曖昧,本片算是帶有神秘感的電影,採取倒敍的手法講述了都市男女之間一段蒙朧的曖昧情愫,就像空氣中浮動的暗香。電影的開頭便是故事的結局。故事從一周前、一個月前、三個月前、六個月前、一年前慢慢講起,本來很簡單的故事情節也變得懸念叢生了。

電影節奏緩慢,卻細膩巧思,整部電影色調普遍昏暗,留下畫面光點便是主角的臉上,透過刻意安排明顯看到細膩的情緒轉變;場景安排也獨樹一格,幾乎都是狹隘空間,如汽車內、電梯中、計程車內、辦公室、會議室、小餐廳、小診所、甚至香港壓迫感十足的排樓,給人喘不過氣的壓抑,間接透露出主角們內心的渇望突破。平靜的場景中凸顯其內在的張力,兩人相處的空間裏,連空氣也會凝固窒息。一場沒有任何親密動作的愛情影片卻賦予了「親密」的片名,沒有名不符實的感覺,因爲兩人的無言交流已經把親密二字表露無遺。在一個狹小的辦公空間,除了工作、除了勾心鬥角、除了中飽私囊外,還可能會有愛情的存在。影片從湯少(鄭伊健)要求阿佩(林嘉欣)轉工開始,從一開始就說明了這是一場沒有結果的戀情,這段戀情的發生及其其中的變化從隨後的一個月前、三個月前、十個月前等的某一天某一段情景中體現,阿佩與醫生的談話揭示了阿佩性格的形成;阿佩與司機的相遇也暗示出阿佩和湯少的進展;阿佩與湯少在火災頂樓則是愛情的萌芽……一切是偶然也是必然,日久生情的情感累積,猶如暴風雨的前夕,灰沈的天、窒息的空氣、撲體而入的風……

從《甜蜜蜜》、《男人四十》等片一路走來,讓人不禁對編劇岸西的初執導筒充滿了期待。果不其然,《親密》保持了她一貫舒緩的敍事節奏,並且在很多情境下,劇中的角色用眼神的交流代替了言語和行動。就如同《甜蜜蜜》中黎明和張曼玉最後的相逢一笑,鄭伊健和林嘉欣很多次就用這樣的對視告訴觀衆,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至親至疏的曖昧不僅出現在電影裏,也經常出現在我們尋常巷陌的生活中。漂亮的女員工喜歡上早已成家的老闆,每天搭著他的順風車下班回家。在湯少那輛空間局促的商務車內,我們可以看到阿佩內心深處明顯的變化。她每次都若無其事的坐在後排,然後待邱叔先到家後再換到副駕駛的座位上。一開始,坐在湯少的身邊會讓她覺得興奮,但到了後來,她臉上的表情卻明顯有些尷尬。這樣的轉變意味著她和湯少之間的關係從暗戀演變成了曖昧。我們不知道在湯少的那次醉酒、阿佩絮絮叨叨的表白之後還發生了什麽事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彼此有了親密的感覺,只是,這種感覺還不足以叫他們切切實實的發展成一段正式的關係。他們畢竟都上了年紀,何況湯少還有妻有女。他們沒法像年輕的小聰和珠珠那樣明目張膽的去表達自己,可以當著衆人的面鬧矛盾,然後賭氣的離開。在某種程度上,小聰和珠珠之間感情的進度就是導演刻意給阿佩和湯少安排的對比,他們是在用一種更激烈的方式來表現著阿佩和湯少內心深處的掙紮。

有人說:“曖昧是糖,甜到哀傷。” 當看著阿佩絕望的站在湯少的車馳過的暴雨裏欲哭無淚,看到她趁著湯少迷醉時對他吐露心聲,也許只有你試過這樣的喜歡過一個人,你才能理解其中的苦辣酸甜。

2009/04/05

デトロイト・メタル・シティ(2009)-(台譯:重金搖滾雙面人)觀後感

劇情簡介:
來自大分縣犬飼町的鄉下男孩根吉崇一懷著美好的理想來到大都會東京求學,在這繁華所在,他立志寫出優美動聽的歌曲,成爲受萬衆矚目的時尚達人。然而事與願違,直到畢業他的純情歌曲依舊得不到認可,反而經一番刻意包裝後組成的死亡重金屬樂隊“底特律金屬城”(DMC)大受歡迎,其中根吉所化身的主音吉他手克勞薩二世更令萬千死忠瘋狂癡迷。

雖名聲在外,根吉卻時時想脫離這支只會販賣死亡、性、暴力等噱頭的樂隊,只是苦於魔鬼社長的存在,他只能小心翼翼在夢想與現實間掙紮。偶然機會重逢大學時暗戀的女孩加藤,根吉的心情愈加矛盾……

觀後感:
癲狂、勁爆;無奈、奮鬥……《重金搖滾雙面人》是一出能讓人笑出眼淚來的爆笑劇,也是一個暗喻人生的萬花筒,它在嬉笑怒罵中展現出生活的常態和狂態。

坦白說,光是電影故事題材很容易吸引人,或許是電影由漫畫改編而成,內容充滿誇張荒謬的卡通化,甚至許多噴飯的情節,尤其是主角在本片中的造型和演技很有看頭。他是留著馬桶蓋頭、畏畏縮縮的根岸崇一,也是把臉刷得慘白戴上金色長髮在歌迷面前嚎叫、奔跑、砸吉它的克勞薩二世。一人獨當兩個風格迥異的形象,他讓人跌破眼鏡的大變身是本片最大的看點。故事的男主人公是個純情處男,職業卻是視覺系重金屬搖滾樂隊DMC的歌手,他只要化上妝踏上舞臺就變身成了颱風癲狂暴力、滿口血腥和性的惡魔。但私底下DMC的團員各各是怪咖和宅男,實在很難想像他們上舞台那股邪氣和霸氣,或許意味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為了生活需求必須不斷扮演著許多的角色,這些扮演有些是許自己理想對立的,對立的理想與現實讓人物懷疑起了自己的歸宿,心中無音樂無夢想的人物信條最終堅定,引接空前的考驗。

嚴肅地論內容和主題性,總覺得很難將片中夢想的定義完全解釋的淋漓盡致,似乎給人太牽扯夢想的美麗標題,如片中所說的:夢想就是味精,什麽菜都可以往裡加,連沒有肉的菜吃起來都香。但是電影中似乎將夢想和美好完全統一了,更將重金屬污名化,夢想背後是有偉大目標所支撐的,但不完全代表都是美麗光明的,片中不斷透露出對重金屬的偏見,甚至認為重金屬只屬於偏極人群所擁有崇拜的音樂,這是有點荒謬的見解,筆者想為重金屬平反,簡單舉例,KISS樂團,70年代搖滾樂繁華綻放年代,惡名昭彰,行事作風大膽狂妄,音樂充滿濃濃離經叛道反世意味,更帶有性暗示和挑逗性,但相信他們的地位和影響力在搖滾界,是不能否認的,影響了許多音樂人,更成為許多後代搖滾樂手的啟蒙對象,難道夢想就必須追求一個清新安逸的方向,難道不能如片中DMC一樣癲狂暴力,相信這是本片邏輯硬傷。

為什麼會提到KISS這樂團,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片中扮演Jack主唱就是請來了KISS樂團的Bass手Gene Simmons前來客串。而片中男主角樂團DMC“Detroit Metal City”剛好又是KISS的一首經典歌曲的名字,隊員的裝扮和行為都明顯有KISS樂團的影子,尤其是噴火和從天而降的手法,更是KISS樂團早期演唱會的拿手絕活;如果說本片是搞笑搖滾片,倒不如說是一部對KISS致敬的搞笑搖滾片。

Oasis "Live Forever" 4月3號臺北南港展覽館演唱會

在軍中,對外面世界印象一直停留在入伍前一天,進入部隊中完全與外界斷絕資訊,沒有新的訊息,只有班長的口令和和同學的聊天聲。那天點放休假,終於可以到網咖上網,習慣性看看自己的部落格和信箱,看到好友在部落格中留下:

「我先幫你買Oasis演唱會的票,看到訊息跟我連絡!~」

我沒看錯吧!這短短幾個字卻讓我一直無法相信,Oasis要來台灣開演唱會,這個訊息給我太大的震撼和驚喜了,很難想像陪伴我們渡過90年代的Oasis要來臺北開演唱會,心中情緒就像平靜的水面,被丟下一顆石頭引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超期待又怕受傷害。

知名作者Nick Hornby曾經寫過,如果你在一九八九年喜歡上「石玫瑰樂團」(The Stone Roses),大概等同於一九九四年時候喜歡上「綠洲」(Oasis)一樣,換句話說,儘管那不會讓你就此成為班上最酷的同學,但也絕對沒有什麼好感丟臉的。沒錯,或許太多人喜歡Oasis了,大多人不太會在意喜歡Oasis的歌迷心態和想法,而畢竟認為他們有點popular,但是相信喜歡綠洲的歌迷,不是單純喜歡他們悅耳的歌曲單一原因,其實喜歡Oasis的歌迷內心帶有些狂傲、自滿、優越感、甚至復古、及時尚的表現,這些特性更可以從Oasis主唱Noel和Liam身上嗅出端倪。在許多英倫樂團中,唯獨Oasis最有爭議性,無論臺上臺下,姓Gallagher的這弟兄倆都是一對兒充滿爭議的組合。口無遮攔、狂妄自大、流氓習氣纏身,無時無刻不謀殺著記者們的底片。尤其是股霸氣,對霸氣是當時日漸成形的Brit-Pop風潮中諸多樂團所沒有的。「簡單的說,Brit Pop英式搖滾發跡於90年代的英國,源自60、70年代的美好吉他之音,例如披頭四等,往往有著朗朗上口的旋律與歌詞,代表團體例如Oasis、 Blur、Pulp,甚至後期的Travis、Coldplay等皆是。」

4月3號臺北南港展覽館演唱會
當天衝衝忙忙的從老家出發,一路上聽著I-Pod裡的歌曲複習,很怕演唱會無法融入其中的遺憾,狂聽啊!到了臺北與友人在捷運口會合,光是搭乘免費接駁車的人潮足夠讓人傻眼,到了南港展覽館外頭,人潮真是像綿延不斷的巨龍,濃濃的英倫氣息慢慢渲染開,看到許多人精心打扮,更有人打扮成John Lennon模樣,觀看人也變成當天排隊意外的絃外之音的樂趣。

進入會場,光看到超挑高的場地,和極遼闊的空間,心中莫名其妙的high,但是聽到先暖場樂團1976的演唱,我與朋友心中開始產生一個極大疑問,為什麼迴音那麼大啊,各部門聲音完全濁掉,連vocal聲音都好弱啊!心裡默默祈禱著稍會的演唱會音響希望別不給面子啊,趁演唱會前的空檔,與友人不免其俗的拍照留念。演唱會終於在燈光暗下,和鼓譟的叫喊聲終於準時開始。

如果看過其他場演唱會的朋友都知道,開場當然是慣例的「Rock 'N' Roll Star」,熟悉的嗓音和吉他音牆,全場狂跳,陷入瘋狂的情境,當主唱Liam搖著身子唱Tonight , I'm a rock and roll,全場一起大唱,我頓時間感覺有點暈車感,後來才發現地面因為過多人彈跳產生晃動感,當你靜止不動時,明顯會覺得暈眩感,酷ㄟ!但是又擔心會場是在4樓,會不會陷下去啊;上一首刻意的噪音鋪陳下,緊接著帶來《Don't Believe The Truth》中的「Lyla」,全場更是沒有停止的彈跳和合唱,尤其當主唱唱到Ha! Lyla,大家默契十足的合音,造成有趣的臺上臺下互動。

陸續帶來經典歌曲,包括筆者從以前就很喜歡的「The Masterplan」,優美旋律加入大量古典元素,Noel悲情憂鬱的臉龐,彈著木吉他讓歌曲帶有濃濃詩歌般的深層療癒作用,一次又一次打動我的心;帶有鄉村民謠曲風的「Songbird」,是我另一首愛歌,輕快易朗朗上口的旋律,總是如此在大作品複雜技巧演奏下顯的乾淨平易近人;「Slide Away」和「Supersonic」「Champagne Supernova」的前奏一響起,全身彷彿通了電一般的起雞皮疙瘩,腦海串流著年少時期聽著CD Player,重複聽著CD的景象畫面不斷湧起,唱著彆腳的英文歌詞,但是卻緊跟著旋律一段段哼哼唱唱,心中踏實感一直增添;到了演唱會最高潮,「Wonderwall」的前奏吉他彈起,相信會場沒有一個歌迷不熟悉的和絃組合,Liam迷人懶散的嗓音,黏膩感中帶沙啞,半彎腰的招牌唱姿,畫面是永恆的,歌曲是經典的,全場一萬五千人大合唱,微微感到自己是幸福的,這個時刻是一萬五千人與自己一樣喜歡Oasis的朋友陪你構成的回憶,演唱中當然看的出Oasis的功力,緩慢中加了許多小變化,快歌中不馬虎地技巧演奏,吉他手更模仿起The Who吉他手Pete Townshend招牌動作,大鵬展翅彈奏吉他,相信給老搖滾迷一個意外的驚喜;全場最讓人印象深刻莫過Noel演唱「Don't Look Back In Anger」,刻意將歌曲速度變慢,歌曲優美動人無庸置疑,真假音轉換技巧成熟的Noel,年紀逐漸成熟,在藍色燈光下演唱,透過大螢幕上的他更顯的蒼傷悲情,我還跟身邊友人說,畫面太美了吧!根本就是海報啊!

後來陸續帶來許多新專輯《Dig Out Your Soul》中的歌曲,顯然歌迷對新歌曲還是有些陌生,合唱的聲音沒有前幾首音量大,但High度不減,「The Shock Of The Lightning」,極具強烈感染力,如DEMO帶般沒有過度修飾,保留歌曲本身最原始的能量;濃烈吉他堆砌,不遜於順耳耐聽旋律的「Waiting For The Rapture」,「I'm Outta Time」是首是相當美麗的抒情作品,瀰漫異國情調的「To Be Where There's Life」,則灌入中東樂曲養分,帶著迷幻搖擺的朦朧色澤;散發層次噪音場景的「The Nature of Reality」,穿繞屬於punk的狂野氣勢。

總而言之,很多人相信跟我看完演唱會有一樣感觸,就是音響設備不專業,迴音問題過於嚴重,而時間掌控上有些瑕疵,排隊的安排更是呈現混亂狀態,或許這次經驗可以給台灣主辦單位一個教育,希望能在下次安排時可以更成熟周密,以防類似狀況出現。

外在毫不妥協的叛逆因數仍強烈碰撞著,內在卻交融如此成熟內省的格調,雖然,論起4月3號臺北南港展覽館演唱會距離經典的距離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是卻給了台灣歌迷甜美難忘的回憶,這個回憶是不完美的,卻有價值和意義性的。

當天表演曲目:
Rock 'N' Roll Star
Lyla
The Shock Of The Lightning
Cigarettes & Alcohol
The Meaning Of Soul
To Be Where There's Life
Waiting For The Rapture
The Masterplan
Songbird
Slide Away
Morning Glory
Ain't Got Nothin'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Idle
Wonderwall
Supersonic
Don't Look Back In Anger
Falling Down
Champagne Supernova
I Am The Walrus(the beatles的經典迷幻歌曲翻唱)

2009/04/03

當桑椹成熟時之當兵雜記(Part3)

終於等待結訓假了!

軍隊中旁邊有顆桑椹樹
還記的剛入伍的時候
樹上的桑椹還呈現青綠色
一副青澀稚嫩模樣
每天集合時我都會額外注意觀察它
一天一天的成熟
樹上的桑椹
顏色也越變越濃烈
由青綠色逐漸變成紫紅色
更許多果實過於甸重而掉落
在結訓當天
我再觀察
果實幾乎都已經熟透了

經過將近1個半月的新訓中心生活
早在結訓前幾天
我的心早就不知道飛往哪裡了
每天對自己說
快了~快了~

回到熟悉的家中和漸漸少了自己味道的房間
心中有股熟悉又陌生的感觸
覺得當兵期間
才知道家庭得溫暖
總在最需要和脆弱時
它總是適時補給我能量和信心

當兵期間
自認為自己成長滿多
包括自己的體能方面上
學習態度與待人處世方面
甚至穩定性和處理事情態度上都有明顯的改變
少了輕狂的傲慢
多了細心和等待

很多事情看在態度
而態度的態
就是說明:能不能做到,看在有沒有心
這句話影響我很深
總再我疲累想放棄的時候
我都跟自己說
別人行為什麼你不行

運氣好
抽到聽說還不錯的單位
希望自己能在其他領域和專業上學習更多技能
不要枉費了這說短不短 
說長不長的軍旅生涯

廢話不多說
期待4/3號的oasis演唱會到來
準備唱啞自己喉嚨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台譯:地球末日記)觀後感

劇情簡介:
克拉圖來自一個超越人類文明的星球,他作爲一名使者乘坐一艘太空船降落在華盛頓,在機器人哥德的陪同下到地球來阻止人類製造原子武器。因爲原子武器會造成人類的滅絕。地球人不但不聽他的勸說,反而向他開槍,哥德想要反擊,但被克拉圖攔住了,地球人把他關進了監獄,他逃走並藏了起來。最後他爲了人類醒悟,展示了他的力量——他使地球上所有的電器癱瘓了一個小時……

影片一反好萊塢常態,把外星人塑造成開明的好人,來到美國傳播和平的訊息,受到多數美國人的贊同,但部分民衆因爲常年受到謠言的蠱惑,對他們加以迫害。

觀後感:
前陣子看了《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2008),看完後才驚覺小時後曾經看過黑白電影,情節雷同,後來才知是本片重新翻拍版,當然更引起我重新觀看的慾望,終於找到年代許久的原始版本。

以現代科幻電影角度來觀看原始版本,仍可以帶給觀者許多訝異和驚奇處,尤其是視覺特效上的處理,雖然沒有電光艷色的畫面,但是沉重異常詭異的壓迫感,是後來版本罕見的。影片攝於冷戰初期,當時鐵幕雙方劍拔弩張的氣氛已然顯現。懷疑、猜忌、不信任、對立是冷戰雙方之間關係的概括。影片試圖以外星人的視角和思維來對地球人社會的種種令人無法理解的現象進行評論和批評,並努力去改變這種對立的狀況,讓人類也如片中外星生物一樣生活在沒有軍隊、沒有硝煙的和平之中。當善意的表示得不到回應時,外星人被迫採用出乎大家意料的行動,迫使地球人相信外星人所具有的超強的能力,進而能夠接受外星人的建議,從談判桌而不是戰場去經營自己這個星球。

人類最不可以終止的到底是什麽,是人類對於地球資源的貪婪,是人們對於彼此生存環境的爭奪,是人類爲了自己生存不惜犧牲地球的屠殺,人是否有資格生活在這個星球。當二氧化碳日漸增多,當森林越來越少,當河流日漸枯竭,我們問自己,是否有資格生活在這個我們目前唯一知道有生命的星球上?這就是影片要問我們自己的。當然影片最終還是因爲人類至誠至真的情感挽救了我們自己。

電影中的人類總是自以為是,愚昧、衝動、甚至不理性的象徵,而對未知事物總是喜歡用自己狹隘習慣的邏輯思考去判斷,但通常都是不準確,尤其片中出現的國防指揮官或是科學家,如軍人亂開槍、科學家博士總是死腦筋的不願聽取旁人的意見,往往依賴自己的經驗法則,不聽從民意,依然決然的作出衝動的決定,才帶來許多沒必要的災害,或許意味著人類仰賴科技,卻往往失去基本判斷能力,反而是為經過社會殘害的孩童,卻能清楚看出事情端倪,這是有趣的安排,也是值得讓人深思的難題。

片尾外星人克拉圖說了一句台詞,讓筆者印象深刻:
我來到這裏就是告訴你們這個事實
你們如何管理你們的星球與我們無關
但是如果你們要威脅擴張武力
你們的地球將化爲灰燼
你們的選擇很簡單
加入我們,生活在和平中
或是繼續你們現在的行爲
面臨著毀滅
我們等待你們的答復
決定取決於你們

綠帽子(Green Hat)(2006)-觀後感

劇情簡介:
《綠帽子》是一部兩段式現代題材故事片,講述的是一個中年人和一個年輕人,在遇到情侶對自己不忠的時候,所面對的尷尬場景和各自迥異的人生結局。年輕人在準備遠赴重洋與女友會面之前,與自己的同夥打劫了一家銀行,登機之前,他欣喜若狂之餘給自己的女友打了個越洋電話,誰知卻得到了女友已經另外有人的消息。萬念俱焚之際,他劫持了公用電話廳的女老闆,並和警方對峙,刑警隊長果斷地替換了女老闆作爲人質。這時候,年輕人卻意外的問了刑警隊長一個問題。誰知,這個問題恰恰點中了刑警隊長的軟肋。他的妻子因爲丈夫性無能,已經給他戴上了一頂“綠帽子”……

觀後感:
現代社會中,感情問題似乎變成當下人類必須學習的專業課程,總是可以從身邊朋友身上,甚至電視媒體報導中聽取到許多意想不到的事件,精采度更不差電影情節,當然傻眼的程度也滿高,本片算是也是其中一,這是一部黑色幽默電影。通過揭露當代中國人的婚外情、和男人隱秘的性無能之痛苦,深刻地直面人生複雜隱秘的性心理和性行爲。影片中充斥著作者和表演者的調侃、怒駡和宣泄,而狂亂之後,所面對的生活和愛情究竟是什麽呢?也許這句臺詞能說明些什麽吧——“連愛都不怕,還怕死嗎”?

電影要抓住一個觀者繼續觀看下去的動力,相信片頭的開場必定要有趣,更要特別獨特,本片算是聰明抓住這個簡單的要領,鏡頭從空曠的天幕緩緩落下,一個頭髮淩亂的男人裹著毯子站在海灘上,閃光燈起,他說:“電影一開始,一個男人站在海邊上手淫,五分鐘後,觀衆們都會認爲這是部A片。結果他“崩”,從裏面爬出個小動物來,觀衆們都會認爲這是部科幻片。鏡頭拉開,有五萬個像我一樣的男人站在海邊手淫,觀衆們就都會認爲這是部藝術片。”

一個中年人和一個年輕人,在遇到情侶對自己不忠的時候,所面對的尷尬場景和各自迥異的人生結局……

影片中有一個細節頗具隱喻色彩,老崔、妻子、兒子三個人玩著積木遊戲,然後妻子藉口離開去偷情,出門的瞬間,積木轟然倒塌,象徵著這個家庭或是兩個人的愛情已不復存在。而老崔對著A片手淫,妻子在旁邊冷眼觀瞧的荒誕場景也反映出兩人婚姻的無奈和醜陋。 影片沒有催人向上的力量,也沒有歡娛的感受,只有醜陋的接近現實的無奈。

兩個被閹割了的男人,都失去了自己的最愛,一個人對愛絕望,用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另一個人歲數大些,已經知道這種事情自殺是不值得的,(殺人也是,殺人要償命),所以在發泄的打穿自己的手掌後,決定繼續活下去。

第一個小夥子,王要,被空間閹割了,女朋友麗自己在美國,2年守身如玉的他,愈發期待與麗相逢,可在臨行的當天,麗告知,她已經有了別人,已經不再愛他。相信純潔永久的愛的王要崩潰了,在自殺前,他說“如果我愛過,我就不會倒下”,他明知道他會死去,我認爲,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他以爲的愛其實並不存在,無情的事實,一切成空的絕望,徹底斷絕了他生存的信念,他寧願去死,徹底了斷傷心的一切。

40歲的老刑警說不清愛是什麽,他認爲就是兩個人在一起,是親情,是家庭,其實,他也清楚,性的分量。但久治不愈的他,知道與老婆的愛已經慢慢不在,陽痿的他也只有絕望的放下狠話“誰給我戴綠帽子我就要誰的命”。可失去了性,愛已變質,最終,面對紅杏出牆的老婆,也只能自殘來壓抑心中的絕望。

廖凡曾飾演過的角色,不論細膩溫和還是憨厚耿直,抑或是粗獷豪放,角色在他手裏總能讓觀衆印象深刻。業內的確步伐演技好實力強的演員,廖凡之所以能讓大衆認可甚至刮目相看,在於他對非常態人物的塑造能力。
  
不管是《綠帽子》中那個帶著狠勁兒的極端綁匪,還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中“壞得純粹、渾得直接”的皮條客,廖凡成功的塑造了許多大城市中的非常態人物,甚至《好奇害死貓》裏那個心理有些扭曲的保安身上也有“非常態”的影子。
  
所謂非常態人物,是關於“戲劇與真實”的關係命題。這在西方電影中很常見,小丑、瘋癲、瘋狂、危險、假面……與“常態”人物徵象相比,“非常態”人物徵象具有超現實的特殊功能和意義。近年來,這種具有極強縮影效果和現實意義的人物類型較多的出現在日本、香港、韓國的電影中,但在內地影視中仍極爲有限。一方面原因是題材限制,而另一方面則是看演員的角色塑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