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7

Jacquot de Nantes(1991)-(台譯:南特傑克)觀後感

劇情簡介:
小傑克德米的父親是位汽車庫老闆,可以說他是在汽車庫裏長大的。30 年代他是一個幸福的孩子,生活得無憂無慮,父親、母親和小弟弟給了他人人夢寐以求的全部的愛。傑克喜歡幻想,當時最吸引他的是木偶戲,因爲木偶戲可以使他的想象力自由馳騁。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戰敗後出現的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使他家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然而雅各卻繼續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裏,到處是神奇、美妙的事物。這時,他對戲劇的興趣已逐漸轉向電影。他開始自己動手,嘗試拍一些8 毫長的短片。他父親認爲他這種愛好不合時宜,傑克固執地堅持己見,與父親抗爭。當戰爭終於結束,生活步入正軌時,他更加渴望成爲一名電影導演。他說服了父親,離開故鄉奔向巴黎……

觀後感:
看完《南特傑克》的最後一刻,我心碎了,我整個人坍陷在柔軟的沙發椅中,我沒準備的接受一個人用說故事般的將自己一生輕輕柔柔道述結束,豁達卻些些不捨感傷,當最後電影字幕打出,片中那位親切而有才華的老人在1990 年病逝,而本片電影成為他最後的身影紀錄,頓時理解片中黑白畫面的傷感,彩色畫面的豐富短暫,而心中那塊大石終於支撐不了自己的重量掉入平靜的湖水,漣漪一圈圈的往外擴大,大到一定程度又慢慢消失,就這樣一次次將時間變成棉花糖般絲絮棉細漫長,也讓感傷絲絲千言萬語說不盡。

片中故事主角傑克德米和導演安妮華達是法國電影史上最著名的導演夫妻檔。兩人自1962 年結褵,鶼鰈情深,直到德米1990 年病逝,老婆華達推出了這部宛如情書與遺言的動人作品《南特傑克》,在彩色及黑白、紀錄與劇情之間,細數先夫每部電影與他成長經歷的細膩關聯,甚至重現了傑克德米童年時期以八釐米拍攝的芭蕾舞孃的動畫短片,彌足珍貴。

片中有許多德米晚年生活的片斷和訪問,(有時採用了大特寫鏡頭)爲影片平添了一種激情,彷彿老婆利用電影鏡頭撫模老公的肌膚般親密又刻意,更讓電影帶了許多老婆對失去丈夫的不捨和緬懷。《南特傑克》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影片,具有非同一般的豐富內涵。但這並不排除影片採用某種輕快的色調,來表現一種幸福感。

當我看完本片,心中一直想找一部自己熟悉的電影來跟本片做個討論和比較和比較,一直沒有適當的範本人選,而頓時出現一個台灣導演的電影,也是相同童年回憶的題材,就是侯孝賢導演的《童年往事》,一樣以自述性和傳記性的描寫個人啟蒙時期的趣事,兩著都帶的濃濃的寫實主義風格,節奏緩慢的鋪陳故事張力渲染力強,但不同的是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整部電影帶著嚴肅的步調,謹慎的構圖嚴密的設計,甚至描寫祖母和母親的死亡畫面,沉重卻帶給觀者更多的生死無情認知,極少的背景樂,多半是現場環境聲,安靜、留白、緩慢、詩意、風聲,給了影片完整的衣裳,極簡的剪裁,利用皺摺結構讓體態更為迷人,這樣低糜氣氛壓抑和水墨典雅的味道,讓觀看著鬱鬱寡悶的心情觀看完整部電影,這樣的安排沒有不好,真實寫照的確深刻,紀錄最真實的當下氛圍,是另一種電影時型態味道,或許是當下環境背景的因素居多,加上台灣人民對小孩的教育多半是壓抑嚴肅,而本片跟前作很明顯的差異,優雅爵士樂跳躍在影片上頭和童言童語的稚期趣事,刻意安排黑白畫面穿插彩色電影片段做為劇情對話,節奏較為輕快,甚至講的是安妮華達還未認識前的傑克德米,電影像是彌補她來不及參與的那段過去,甚至涵蓋了對象並非她的青澀初戀,這是前作缺少的描寫部分(侯大師孝賢很少描寫愛情部分,絕大部分描寫著男性間的情感和叛逆的野蠻鬥爭)。電影不僅找來三位神似德米的年輕演員扮演他童年、少年、青年時代,老來依舊瀟灑溫文的德米本人,也在愛妻鏡頭的凝視下,留駐最後的身影。那股深情、包容與了解,透過底片緩緩地流洩,何需嫉妒、猜疑?反倒不落言詮地拍出了真正的幸福與真情。

2008/02/25

Detroit Rock City(1999)-(台譯:搖滾新世代)觀後

劇情簡介:
自70年代以來,KISS搖滾樂團一直被譽為「地球上最偉大的樂團」,狂放不羈的歌詞及怪異的裝扮,是該團最大特色。

《Detroit Rock City》是為了向這個傳奇樂團致敬而拍攝的,KISS可說賦予了「搖滾天王」新的意義。 對詹姆、霍克、雷斯及崔普這四個叛逆青少年來說,唯一比和爸媽吵架、樂隊練習時抽大麻還要重要的事,就是去參加KISS樂團在底特律的演唱會。非常不幸地,詹姆的媽媽在他的衣櫃中發現了演唱會的票,她很擔心KISS的音樂及古怪的舞臺表演會殘害青少年的心靈,於是把四張門票放火燒了,心想這下孩子們的美夢可破滅了。

詹姆的媽媽還不滿意,她決定把詹姆送到嚴格的住宿學校,接受嚴厲的麥那提神父管教。 霍克、雷斯及崔普當然不甘心讓計畫破壞,崔普參加廣播節目比賽贏了四張前排的門票,三個人為了順利逃出學校,他們想出了瘋狂的計畫,鬧得整個學校天翻地覆,順利地逃離學校。 接下來就剩下從神父手中就出詹姆了,四個人偷偷地在神父的披薩中下藥,讓神父不斷發笑,無法停止,於是他愉快地讓詹姆外出參加演唱會,完全忘了他必須保護這個男孩免受邪惡的誘惑。

很快地,這群年輕人踏上了前往底特律的旅程,但這不過是這趟暴笑而溫馨旅途的開始。為了趕上演唱會,他們拼命克服所有阻礙,包括和迪斯可裡的混混打架、初嚐愛情、車子被偷、克服所有的恐懼以及為自己而戰,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場生命中最重要的演唱會。

觀後感:
電影最終,主角們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擠進演唱會現場,舞台一陣漆黑,當燈光如電影《第三類接觸》中的飛碟燈光罩射整個森林般瀰漫,四個華麗濃妝豔抹的Kiss踩著恨天高的靴子出場,招牌的嘉年華會般的煙火絢麗轟炸整個表演舞台天空,黑夜或是白天辨別不清,那也不重要了,又麻又辣的電吉他音浪一陣一陣在空氣間化成一道道浪潮淹蓋人潮,性感輕浮的主唱張開口大唱:I wanna rock and roll all nite and party every day!……台下台上歌聲合成一片,辨別不出誰是主唱?!這就是永遠的KISS樂團。

一部常在電視上重播的電影,到我每次轉到還是將本片看完,有種莫名的吸引力般,電影內容和所有描寫搖滾樂的電影都是一樣:頹廢的情緒,誇張的動作,主角放蕩的生活,甚至拍攝手法色彩技術處理上也極其相近,於是「搖滾」這隻大公雞好像成爲電影界的雞排,大家歡喜的題材。

但坦白來說,牽扯到搖滾內容的電影實在太多了,但真正能將搖滾精神滲入骨髓的電影更別提了,寥寥無幾,在許多電影觀眾心中,分成兩派看法:主流認爲他們太消極。非主流則認爲他們太簡單,觀衆則對無聊的重復感到厭煩。而本是主角的搖滾樂也只有淪落到在二流好萊塢輕喜劇中充當配樂的份了。

本片要論起跟搖滾之間的關聯,讓我覺得有些單薄牽強,頂多劇情主軸圍繞著1978年,底特律,四個對現實不滿的而又同樣崇拜著Kiss的學生們在一次偶遇中相識,很快便臭味相投的成立了一至以翻唱和模仿起家的樂隊。接下來的劇情幾乎俗套:出入酒吧,逃學,與女孩子的交往,離家出走,被慧眼相中,最後去得了成功與女孩的愛情。這樣的故事相信老調重彈,似乎少了更多的激點爆點,或許片中有許多讓人熱血沸滾的搖滾老歌當作電影配樂外,我看不到更大的感召力和擅動力,我想你想看到《Woodstock》的紀錄片中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為了世界議題,提倡「愛與和平」並呼喊著「做愛不打仗」口號,用音樂和擁抱溶化人與人彼此間的隔閡,大麻菸和迷幻藥催化著個人意識的崛起,那種色彩繽紛而短暫年代,或是《The Wall》這樣的意識流經典,片面式和酸溜溜諷刺的反叛和原發的衝動,讓力量進入一個個饑渴的軀體,由著勇氣導航,去尋找或慰籍自己的青春。

其實我們是幸福的,在這個資訊發達網路無國界的今天,更沒有母親的阻止我們聽音樂的權利,彷彿海綿般大量吸取各種資訊,相信這是電影中主角他們所羨慕的,但是或許我們太過於容易可以得到音樂的傳播,MP3的下載和YouTube影片的便利性,聽演唱會對某些層面聽眾來說,變的是奢侈又費人的行為,他們寧願在家吹著冷氣看著高畫質得DVD來滿足對演場會的慾望,導致搖滾樂漸漸的沒那麼神秘了,以往沒有MTV頻道的年代,為了看到心儀樂團可能必需像片中主角們一般千里迢迢的擠進去臭汗味和攪肉機般擁擠的會場,看著傳說中的樂團一幕幕如電影般神奇又夢幻,這種經驗可能不是你我可以體驗的,或許他們那種單純的年代才是最珍貴的!

總而言之,KISS的音樂與電影一樣,很普通,但是依然感人。感動的是在那些塗滿油彩的面具下,還有多少赤誠火熱的靈魂與渴求釋放與直覺的身體?






2008/02/22

Hustle & Flow(2005) –(台譯:街頭嘻哈客)觀後感

劇情簡介:
影片講述一個皮條客進軍嘻哈樂界的“傳奇”故事。
迪傑是個皮條客,人到中年,卻一事無成。中年危機迫使他整天琢磨活著的意義。沈悶的生活讓他開始懷念中學時在教堂唱詩班的那段日子。迪傑腦子一轉突然萌生出一個奇怪的念頭:去當個說唱歌手。

這念頭讓迪傑興奮不已,當得知說唱巨星凱尼·布萊克在7月4日舉行演唱會,迪傑覺得自己的願望就要實現了。迪傑找到當年唱詩班的老朋友凱,邀請他共同製作樣帶,打算把樣帶交給布萊克,期望能夠得到巨星的賞識。凱現在是個毒販子,但同樣對音樂有著莫名的喜愛。借音樂之名,迪傑和凱得到了無數的人幫助,白人鋼琴師希爾比爲他們提供了優良的錄音設備,迪傑的女友之一娜勒甚至還幫他們買到專業錄音麥克風。迪傑和凱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壓在了這盒樣帶上,他們會成功嗎?

觀後感:
在一個無聊的夜晚,習慣性檢查完電子信件,逛逛熟悉的網路論壇看看訊息,下載完了音樂,電腦關掉,打開熟悉的26吋電視機,手指無意識得按著遙控器的切換頻道鈕,轉著轉著,來到斗大三個英文字幕的頻道HBO,總是佩服著他們可以準時拿捏撥放電影時間,剛好電影開始前我臨時入場,彷彿買了一張票卻不知道等等要播放的電影名稱和內容就衝忙入場的觀眾,只差沒有買爆米花,這時只能等待影片秀出電影名稱才在決定是否繼續看下去,或是掃興離開,而我這天跟往常一般,目不轉睛的盯著電影開頭,哪怕一恍神片名一過,就想蠢蛋一樣看不知名電影。

而電影名稱《街頭嘻哈客》?!心中有種不祥預感,以這個鳥名稱我相信電影跟名稱一樣,鳥到不行,濫用嘻哈文化博得觀看著一些些觀看的慾望,加上自己對嘻哈文化實在有點陌生,個人偏好搖滾啊!又怕整片嘻嘻哈哈的無法接受,在這天人交戰的同時,我決定看下去了!

看過嘻哈電影不多,而印象最深刻應該是阿姆主演的《8Mile》,本片同樣的低層社會環境,同樣的音樂風格,同樣是在生活中掙紮,在音樂中尋夢想,但本片所帶來的“刺激”絕對要比《8Mile》強的多,痞子阿姆的“故事”畢竟還有個真實的原型,那是電影《8Mile》的基礎,也是讓人感動之處,小人物像鮭魚般逆流而上的衝勁,但也是它的局限,而本片用的是虛擬的人物,來講述真實的地下音樂創作者的辛酸,使得電影在故事情節上可以更大膽更直白的進行他們的追夢之旅。

主角迪傑生活在他那個社會的最底層,昏昏噩噩的幹著販毒拉皮條的勾當,爲了混口飯吃,他已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有句話說的不錯:貧賤夫妻百事哀,他能做的也只能是這些,過天算一天的生活使得他漸漸失去自己的靈魂,狀態日漸低靡,直到有一次從流浪漢手中用毒品換來一個陽春小電子琴,他才猛然記起自己的夢想,突然覺醒的他爲自己曾經的夢想而失聲痛哭,強烈的圓夢欲望使得他好象變了個人,找來一樣有著音樂之夢的凱與希爾比,開始了艱難的對他們來說是要不可及的追夢之旅。本來就窮困無比的他們動手自製了一個錄音棚,其實就是在迪傑的家中,簡陋的錄音棚用塑膠飲料背座做隔音牆,廉價的麥克風和打擊樂器,這些可笑的組合在他們眼中卻是如同珍寶,迪傑的家人基的妻子對他們這種不可理喻的行爲從開始的反對到後來被他們的認真執著的態度打動而轉爲支援,這夢想到底能不能實現我想並不重要吧,只是很多人沒有勇氣來實現它……

片中有許多精采的嘻哈音樂,繞舌式的唸詞,搭配著重複性而強而有力的rhythm,呼喊著對生活的態度,不滿、諷刺、調侃、咒罵、嘲弄、調釁,句句到味,毫無修飾的言語,粗魯卻貼切,彷彿公狗天生區域性般的撒泡尿的宣示,而片中所表現的嘻哈曲風跟現在電視上所看到的Eminem或是Jay-z等嘻哈所唱的有些差別,而這種曲風叫Crunk,音樂是美國南方Hip-hop音樂的細小分支,它是一種非常具有活力的舞曲,帶有濃濃的草根性,啃起來彷彿乾燥粗糙的樹皮,有點好鬥,表現了街頭生活,是南方文化的真實體現。美國的南方音樂具有著獨特風味,從貓王到搖滾和藍調,這種風味源於這裏獨特的音樂發展史。

我個人覺得接觸到Crunk式的嘻哈的機會叫稀少的,但是難以抗拒的,因爲Crunk音樂被劃歸主流音樂之外,而且有時被視作最底層的音樂。Crunk音樂讓絕望和絕境中的人們得到釋放,就像Punk一樣。這部影片無疑讓Crunk音樂的魅力得以充分體現。

迪傑的故事能讓每個人都産生共鳴,儘管人們的身份、地位和境遇各不相同,但都在和迪傑一樣努力試圖讓自己過得更好,有更多的希望,如果不再有熱切的企盼,生命的火焰也即將熄滅。

片中一直講著這句話:Everybody gotta have a dream!
或許這句話現在對我而言,算是一絲絲的動力吧!人因夢想而偉大!

2008/02/21

恋之门(2004)-(台譯:戀之門)觀後感

劇情簡介:
蒼木門(松田龍平飾)擅長在石頭上作畫,並自稱“漫畫藝術家”。雖是個滑頭滑腦的傢夥,但過了二十歲,仍保持著處子之身。證戀乃(酒井若菜飾),白天是個循規蹈矩的辦公室白領,回到家就搖身一變,成了一個熱衷於 COSPLAY的業餘同人志漫畫家。

一天兩人偶遇,由於共同的愛好——“漫畫”,而互相吸引。“藝術家”和“乖乖女”,兩個感性的人在相互吸引的同時,肯定也會發生排斥。爲了相互間增進瞭解,戀乃提議去參加由漫畫界極具人氣的安部的FANS所組織的郊遊。

正在爲籌集郊遊費用而憂慮的門找到了一家張貼有“漫畫之戰”海報的漫畫酒吧。酒吧的主人名叫毯藻田,曾經是個在少年志上很紅的漫畫家。在酒吧裏開始打工的門,漸漸發覺依靠這種辦法籌集和戀乃一同去郊遊的費用是多么的渺茫。終於有一天,在酗酒之後,被前來探望的戀乃撞見。第二天一早,戀乃發現門留了張寫著“我去旅行了”的字條,不辭而別。 爲了打探門的行蹤,戀乃來到了毯藻田的酒吧。在那裏,她得知毯藻田就是曾經她最崇拜的風靡一時的漫畫家 DAN MARIMO。同時,巧合的是,毯藻田也收藏著戀乃所畫的同人志。兩人互生好感。

戀乃找到了在外流浪的門,鼓勵他重塑資訊,並住進門的公寓,開始了同居生活。不久,毯藻田和門都看見了“少年CHOP”新人獎的比賽宣傳。在毯藻田的煽動下,門決定接受毯藻田發出的挑戰——誰贏誰就能擁有戀乃——去參加比賽。得知事實真相的戀乃,對於這種“人身交易”十分生氣,宣稱自己也要參加比賽,如果戀乃贏了,門就要將未來都交給COSPLAY事業。比賽前一個星期。門、戀乃、毯藻田三人之間,以愛情和未來作爲賭注的“漫畫之戰”已經開始。

觀後感:
前陣子剛好我有去看了一個台北美術館展覽,「海洋堂與御宅族文化」的展覽,主要內容含慨展出日本海洋堂所走過的40年歷程,包括三千件大中小型模型,期在回顧歷史的同時,對現代御宅族文化和次文化的特質、內涵與根源,以及模型文化與美學涉及的當代藝術、慾望與消費文化領域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究。

看展覽的過程,我像坐了小叮噹的工具時光機一般,回到孩童時期,蹲在展覽玻璃匱前,彷彿飢餓惶惶的難民看到剛出爐的波蘿麵包般,恨不得徒手敲破玻璃,一口一口往自己肚子裡塞,我承認自己童心未泯,對玩具、模型類的事物都極為興趣,收藏玩具更是我隨時都在進行的任務,一種對自己回憶的凝結,對童年過去無法偷取的自由,依賴著動畫漫畫所推出的熟悉的角色樣貌縮小品,和現在微薄力氣努力的攀岩著經濟壓力,來彌補心中欠缺的破洞,填補著只是讓自己更想回去童年的衝動,是逃避! 而本片剛好內容跟御宅族有很大關聯,更可以簡單說是ACG無厘頭的羅曼史,ACG,為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縮寫,是動畫、漫畫及遊戲(通常為電玩遊戲)的總稱。但目前於日本已普遍為各界人士使用而趨於中性,其中也有以自己身為御宅族為傲的人。台灣很多人稱這些族群又為宅男或是宅女這詞語的,褒貶感覺因人而異。

不管大家如何看御宅族,但本片充滿許多讓人眼睛一亮的精采表現,導演松尾玲木發癲式的精心策畫下,讓電影有著動畫般(Animation)的絢麗色彩,華麗誇張式的表現主義達到人神共憤的胡鬧,劇情有如漫畫般(Comic)的大量特色的幽默內心獨白幼稚可笑,卻又能從毫不起眼的劇情中感到溫濕的眼淚摧殘攻勢,彷彿漫畫「抓狂一族」真人版,加上電玩遊戲般(Game)的高反差的情境/情緒轉換,MV式的畫面如廣島被原子彈轟炸的四分五裂後再慢慢一塊塊拼裝成新品種怪獸﹔慣以歡笑來轉換社會上的扭曲,而在歡笑的另一面又能傳達出人類的本質,這種嶄新的敘事方式得到觀眾們壓倒性的支持,也為電影界帶來一股新的潮流。

2008/02/18

乱步地狱(2005)-(台譯:亂步地獄)觀後感

劇情簡介:
《亂步地獄》是根據日本著名推理小說作家江戶川亂步的《火星的運河》、《鏡地獄》、《芋蟲》與《蟲》四部小說綜合改編而成的電影。

1.《火星的運河》:
森林中,一名男子獨自在行走。他看到了塊沼澤地。沼澤彷彿是一個黑洞似地,要把他吸進去。男子看到自己的影子映在沼澤的水面上,逐漸變成一個肌膚雪白的女人。他被那個幻化的女人身體所吸引。但他又看到一個男人吃掉了自己--這名幻化中的女人。他感到全身滿是傷口,血淌流了出來,浸染得整個沼澤像是一條火星的運河 !?……這一切只是夢魘嗎 !?

2.《鏡地獄》:
在青桐庵舉行的茶席上,小夜子突然不明不白的死去。不久,另一名出席茶席的人筱宮治美也離奇死亡。在每個案發現場都留有一面鏡子。偵探明智小五郎經過調查得知鏡子是古玩店老闆齊透正製造。有著英俊面孔的齊透正和幾名死者都曾發生過性關係。

明智小五郎來到了齊透正的店裡,卻還是沒有什麼線索。齊透正只是在家裡安心地做著鏡子。不久,與齊透正關係密切的木辛突然死了,現場還是有那面鏡子。後來明智小五郎終於明白,就是這鏡子照去了人的靈魂,可使人死亡。明智小五郎又一次來到了古玩店……

3.《芋蟲》:
在一間豪華的臥室裡面,光線散落在一個失去了四肢的人身上。他叫須永,他在戰爭中失去了四肢。他現在只能像一隻“芋蟲”一樣的生活著。他的妻子時子細心的照顧著他,但是,妻子的感覺卻是生活在被虐待的狀態之中。還有,由於時子長期的沒有性生活,她每天都沈浸在性幻想之中。

時子的叔叔平井太郎對時子覬覦良久,經常在房頂偷窺他們。平井太郎強迫時子去把須永的眼睛弄瞎。在平井太郎的逼迫下。時子終於弄瞎了丈夫的一隻眼睛。一天,趁時子不在,平井太郎偷偷地把須永帶到了一座採石場,把他的另一隻眼睛也弄瞎了。時子卻突然出現了,她要去陪伴丈夫,把自己也變成丈夫的樣子。這一切,都被一台藏在暗處的攝影機給拍攝了下來……

4.《蟲》:
內向的正木愛造喜歡女演員木下芙蓉,他想盡一切辦法去接近對方。但是,木下芙蓉已經有了男朋友,對正木愛造的行為視而不見,正木感到非常失敗。一天,正木鼓起勇氣要向木下芙蓉表明愛意。他買了玫瑰花,但是在面對木下的那一時刻,正木又無話可說了。惱羞成怒的正木在扭曲的心理的作用下殺害了木下,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愛情有歸宿。

正木把木下的屍體搬到了自己的房間。他正為能得到木下而高興不已。但是,木下的屍體卻在迅速的腐爛,有著不知名的小蟲子在腐蝕著木下的屍體。正木不忍心看著心上人就這樣腐爛下去。為了不讓木下這麼快的失去美麗,正木決定用繪畫來記錄下木下的美麗,但事情並不像他想的那麼簡單……

觀後感:
由《火星的運河》《鏡地獄》《芋蟲》《蟲》等四部怪異短片組成的亂步地獄,也是日本推理小說本格派始祖江戶川亂步小說改編而成。光看片名很難想像電影是怎樣類型的電影,而四部短片名稱更是讓人匪夷所思。

爲了將江戶川亂步獨有的“邪氣”徹底影像化,影片集結了很多個性化的創作人員,導演要求主演不僅在片場徹底入戲,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持低調的神秘,幾個主演異口同聲地保證:“絕對能讓觀衆感到深入骨髓的恐懼。”果然沒錯,本片可以說是集合了性愛、變態、虐屍、謀殺、暴力、血腥、驚悚等等,危言聳聽的故事即將上演在你眼前。

頭一個故事是《火星的運河》描繪一個美麗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惡夢深潭。一個未知的時空背景,沒有交代的角色人物,唯有簡單的基本性別,男跟女,後現代頹廢的建築物中,纏綿撕裂情感宣洩,陰影轉變成為畫面另一個角色,如傀儡般的跟著主體舞動身軀,看著男女之間的肢體動作,扭打、拉扯、推擠、掙紮、暴力,血液從鼻腔裡如牙膏般被擠出,暴力美學淋漓盡致得表現,沒有背景音樂,更沒有角色交談,只有灰色調的畫面,安靜、寒冷、緊繃、危險、失控,頓時間感覺沈重的氛圍如雪崩般降下,躲也躲不掉,男子在荒野不停地走,朦朧間他走到沼澤前,看見自己的倒影幻化成心愛的女子,教他憶起二人過去的片段。錯亂的他開始發狂抓自己,直至血肉模糊…

《鏡地獄》內的名偵探明智小五郎在查案過程中,發現和魔鏡不斷糾纏的美少年,每個和他發生關係的女性必會離奇死亡。在另一個世界內,偷窺狂沈溺在樓下夫婦變態的性愛遊戲中;本短片很明顯前一個風格有截然不同的刺激,實相寺昭雄執導的《鏡地獄》充滿日本古典味,視覺效果充滿濃濃東方氣息,片中大量運用了一大堆鏡子呈現鏡中的折射倒影,造成真虛之間的同時有趣存在,頑皮的導演連字幕亦左右倒轉,讓漂亮的漢字變成裝飾性的圖騰,令人佩服的攝影工作,片中整個房間佈滿大大小小鏡子,卻能不讓攝影機露出馬腳曝光,也是讓我極為好奇拍攝影片的過程!鏡子在這裡是令人自我沈溺的魔物,也可以是殺人的兇器,而另一個看法是在中國民俗傳說中,十八層地獄中有一層地獄恰好叫「孽鏡地獄」,人在陽世犯了罪,即便其不吐真情,或是走通門路,上下打點瞞天過海,就算其逃過了懲罰(不逃則好)還有犯罪在逃之犯人,逃亡一生也終有死那天吧?到地府報道,打入孽鏡地獄,照此鏡而顯現罪狀。然後分別打入不同地獄受罪。而跟電影中鏡子似乎有所對應,透過鏡子將人們罪惡犯刑如照妖鏡般原形畢露。

第三段故事,在一個彷彿安藤忠雄式的後現代建築物裡,沒有任何油漆粉刷的四面水泥牆,灰色調冷冷的哼出離歌,一個悲劇即將發生……,妻子為了不讓夫婿上戰場,切除其四肢保存著,原本英勇強健的丈夫則成為《芋蟲》苟活,妻子會如何照顧他?愛你愛到殺死你。又是一個極度表現愛的悲劇,讓我直接聯想大島渚導演極具爭議、改編自日本真實刑案阿部定事件(男子阿部定性器官被女友割掉,女友拿「它」當項鍊在東京逛街炫耀)的《感官世界》(1976) ,日本式愛充滿病態的佔有,乾脆破壞毀滅的到永存,蟲子永遠無法變成蝴蝶,殘酷的愛造就了一個慘忍的夢。

片中芋蟲的形體只有軀幹而無腿腳的畸形,就彷彿一個人身的蟲,對人體自主權毫無尊嚴的破壞,肉體只能進行排泄和扭曲的蠕動,生不如死,另外聯想到Tod Browning在1932年所拍的《Freaks畸形人》,馬戲團的貪婪女人最初只是無恥地玩弄一個侏儒對她的迷戀,而自從得知侏儒的鉅額財富之後,又聯合同戲團裏的流氓開始謀害侏儒的計劃,最終,其他的畸形人發現他們的醜惡行徑後,集合起來對他們進行了報復,將她也變成畸形人-蟲人。

《蟲》內的偏執司機渴望獨佔一直單戀的女演員,先把她殺死,繼而防腐收藏… 故事開始簡單的跟前篇連結,《蟲》相對而言風格較爲幽默,但看在我們的眼中同樣的變態之極。司機愛上了女演員,於是嫉忌之心便將女演員殺死了,然後把屍體養在家裏。其實這裏沒有絲毫的戀屍癖,雖然他給屍體美容,雖然他將女演員養在一個風景如畫的天堂中,擺出女皇般的造型,但他反對屍液,反對屍蟲,他是一個有潔癖的人。在這樣的一個人眼中,他所有的東西都一定是美好的,包括愛以及所愛的人,無論當時是一種什麽狀況,他一定會想盡辦法做出彌補。於是,司機爲了自己美好的愛情,對屍體進行了全方位的整容。但屍體畢竟是屍體,她生前再美麗死後也一定是流著腐湯的冰冷的散發著肉味的一堆肮髒。於是,司機開始了幻想,幻想著屍體的長存。當我們看到此的時候,我們突然發現,屍體原來的體型也絕不是那個女演員的體型,爲什麽?因爲女演員也是這個司機的幻想,這就不難解釋女演員偷情的物件爲什麽是與司機長得一模一樣。如果我們懷著一種悲憫的態度來看此片,我們會同情這位司機的,有著潔癖封閉在自己幻想中的一個人,卻對美好有著無盡的追求。影片中的鏡象並不多,只存在于司機透過反視鏡看女演員以及精神病診室中,前者是一種想象後者則是現實,兩者結合起來看,我們也就看到了差距與不同。隨便說一句,幻想有時也被稱作一種鏡像,一種現實中無法滿足的願望的鏡象。

看完電影,心中總有種說不出的想法,太雜亂太片面,可是卻強烈導致偏頭痛,曾經一度喜歡些邊緣的東西,以此標簽自己另類、有品味。雖然知道主流東西裏有佳作劣作,非主流赤同是如此;但那些鮮人問津的事物,總是那麽讓人産生好奇心。

2008/02/14

Slither(2006)-(台譯:撕裂人) 觀後感

劇情簡介:
在寧靜祥和的維爾西小鎮,商人Grant和年輕貌美的妻子Starla享有一棟豪宅及鉅額銀行存款,在鎮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按理說,Grant應該心滿意足了,但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年輕的Starla偏偏與他同床異夢。一天晚上,與妻子求歡不成的Grant去當地一家酒吧買醉,巧遇老情人的妹妹布倫達,相見甚歡的二人借著月色來到酒吧後面的樹林中散步,突然,二人遇見了一塊神秘的隕石,可怕的是,隕石裂開後,一隻外星異種將滿是膿泡的觸手射入了格蘭特的體內,倒楣的格蘭特因此被異形寄生蟲所感染。

Grant的行爲日漸異常,終日躲在家中的地下室裏,對待Starla忽而溫柔甜蜜,忽而狂暴異常。一段時間之後,當地的許多寵物和農場動物陸續失蹤,Grant家中不時傳出怪聲和屍臭味。更恐怖的是,鎮上開始繁殖出大量粘膩發亮的巨型蛞蝓(通稱鼻涕蟲),所有被攻擊的居民都變成了嗜血僵屍。勇敢的Starla和警長Bill合力拼命阻止感染人群的擴散,小鎮上人人自危,所有沒被感染的居民們不但要躲避巨型蛞蝓從口中入侵他們體內,同時要避開變成嗜血僵屍的鄰居。居民們在同心協力阻止彌漫整個小鎮的邪惡生物的同時,還在相互猜忌對方是否受到蛞蝓的侵害,一場爆笑而駭人的生存大戰由此展開……

觀後感:
本片是2006年最讓我有興趣的電影之一,被美國媒體稱為一部只有真正的恐怖片粉絲才會喜歡的電影,和一部拙劣的效仿之作,就簡單的幾句評語,變讓我產生極大的好奇感。 本片很明顯受到許多經典恐怖片的影響,電影中隱約可看到許多熟悉經典畫面,而更可以說是出於對上世紀80年代怪物影片的敬意,片中的大部分怪物模型均由手工鑄模完成,所以特效部分額外手工感和噁心感,可說是本片特色之一。而本片在怪物的造型上也充分毫不避諱地使用了一些有明顯性暗示的設計,例如那兩根長長的有尖刺的吸管簡直是就是兩根變異了的發達的陰莖;還有,在他將那兩根吸管插入那個慾火焚身的女人胸口那一段,很明顯是在戲仿做愛時的快感呻吟,令人瞠目結舌。

本片算是一部超乎水準的B級恐怖電影,故事內容製作設計上,集合了所有當代恐怖電影的元素,包括外星人入侵、怪物變形、活死人殭屍、寄生蟲、血腥、噁濫、惡搞、警匪、愛情、親情、浪漫、人性等等,讓本片活像個恐怖電影雜匯,而本片宗旨明顯看的出來強調愛情間的信任和專情,讓本片圍繞著怪異的人怪情的故事打轉,而導演對於女主角的處理,更完全是戲謔性質的,她那種淚水漣漣的俗樣,最終在其怪物丈夫的破相變形下成了濫情的絕佳諷刺與寫照。除了製造了一些特定B級恐怖電影所必有的噁心人場景和惡搞外,真正有創意的一點是把人類夫妻間那層溫情脈脈的面紗放在一場爛俗的人怪遊戲中來戲謔和審查了。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的愛人變成了那麽一個噁心人的嚇人樣子,你還會像以前一樣一如既往地愛他(她)嗎?如果你敢說是,你不覺得自己虛僞得很噁心嗎?這個挺令人傷感的段子其實考驗了人的自我感覺良好的道德感和愛情忠貞的濫情信仰。

《撕裂人》是James Gunn的導演處女作,他深知把劇本中的文字轉化爲圖像搬上銀幕需要大量特效和以假亂真的仿真技術,這是營造驚恐氛圍的必需要素。James Gunn非常懷念20多年前《The Thing》中精致的造型化妝以及令人作嘔的汙穢觀感,他希望憑藉近年相關技術上的進步來用新材料和新技術重現當年經典作品的質感。片中使用了大量矽膠來塑造受感染者的皮膚,而且曾一度導致全國矽膠斷貨而不得不用1個月的時間向廠家訂貨。而片中出現的500只蛞蝓是由高強度熱凝膠製成,這種彈性材料一直被用於製作性玩具。還有令人作嘔的黏液,劇組用了300加侖的甲基纖維素才打造出片中的效果。